back_img
好工具
>
百家姓
>

部首:贝

五行:水

读音: hè

结构:上下结构

繁体字:賀

笔画:9

部外笔画:5

笔顺:横折钩、撇、竖、横折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撇、点笔顺演示

贺姓图片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842018年842014年85
2013年862007年852006年93
1995年901987年971982年71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70

内容来源于:hao86.com

起源

贺姓主要源自:姬姓、姜姓。

贺姓起源一

会稽贺氏出自东汉汝阴令庆仪曾孙庆纯之后,属于因避帝王之讳改姓为氏。而会稽庆氏的来源则主要有两种观点。

一是源于姬姓。

三国时谢承的《会稽先贤传》对贺氏的起源作了明确的记载:“贺本庆氏,后稷之裔。太伯始居吴。至王僚,遇公子光之祸。王子庆忌挺身奔卫。妻子迸渡淛水,隐居会稽上。越人哀之,予湖泽之田,俾擅其利。表其族曰庆氏,名其田曰庆湖。今为镜湖,传伪也。安帝时,避帝本生讳,改贺氏,水亦号贺家湖。”该观点认为专诸刺王僚时,王僚的庆忌正出使郑国和卫国,后来庆忌逃到了卫国,而他的妻子和儿子则渡过浙江,逃到会稽山傍隐居下来,当时那儿是一片沼泽,沼泽中有些高地可以耕种,越人就把这些高地给他们耕种,称他们为庆氏,把他们种田的沼泽湖泊地区称为庆湖。该记载认为会稽贺氏起源于庆忌。另外,北宋著名词人认为会稽庆氏起源于庆忌曾经记载于唐以前的官谱中。

二是源于姜姓

据史籍《姓纂》记载:“庆姓,齐公族庆公之后。”又据史籍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、《姓氏考略》等文献记载:齐桓公的支庶后代庆封的后代中,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,称庆氏。春秋时期,齐桓公姜小白有个支孙名叫公孙庆克,其子庆封以父名命氏,称为庆氏,史称庆父。庆封在齐灵公姜环执政时期(公元前581~前554年)出任大夫,到了齐庄公姜购执政时期(公元前553~前548年)为上卿,执掌国政,后在齐景公姜杵臼继位之后逃往吴国。到了东汉时期,庆氏后裔传至汝阴郡令(今安徽合肥、涡阳一带)、会稽人庆仪时,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,在刘祜成为汉安帝之后,为避汉安帝之父清河王刘庆之名讳(追封的汉庆宗、汉孝德皇帝),改姓名为贺纯,其后代便相传为贺氏。

谢承的《会稽先贤传》

是关于贺氏来源的最早的记载,比后来的《元和姓纂》的记载早近600年。

贺氏族人大多尊奉贺纯为得姓始祖。

贺姓起源二

源于鲜卑族,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慕容部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魏书·官氏志》记载:在南北朝时期,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,将鲜卑拓拔部中的贺兰氏、贺赖氏部落,改成汉字单姓为贺,称贺氏。

贺姓得姓始祖

贺姓各支始祖

贺宗国:字东峰,为秦御史大夫,授荣禄大夫,调守徐州没,葬九里山前,王山丙向。配张氏:封宜人,葬兴公共冢。是为江苏徐州太始祖。

贺添民:字燎翁,汉桓帝时江西行省提刑没,葬吉州太圳上。配陈氏:封宜人葬兴公合冢。是为江西泰和始祖。

贺应詹:贺应棋、贺应桢、贺应詹兄弟三人,唐荘宗元年由江西太和圳上徙居湘乡之培塘,贺应桢:居万秀塘即今五都也。贺应詹:居南岸老六十都今更为永为丰二十二都,自伯景以后俱系詹公一族。是为迁楚南湘乡祖。

贺伯景:承应詹公而居南岸,没葬南岸东峰冲子山午向。配杨氏:葬南岸东峰冲。是为湖南湘乡贺氏始祖。

贺凭:唐会昌中自会稽以著作郎令永新,秩满居邑这良坊,没葬秋山之阴,子孙远墓面居,是为良坊贺氏始祖。

贺应詹、贺友恕:后唐庄宗时自江右迁居湘邑南岸,传至明朝,有讳宗者生六子,编号日堂,五子友恕为堂五房之祖。是为莲湘贺氏始祖。

贺汉宗:明洪武初由上湘率亲属来湘潭,居城外三十都之黄龙巷。是为湘潭贺氏始祖。

贺礼:明嘉靖间偕弟智自永新垅田徙楚南之攸邑,再由攸隶籍湘潭篁奇林。是为湘潭贺氏始祖。

贺崇寿:明永乐间避毛由江右永新迁湘潭。是为中湘贺家段贺氏始祖。

贺文亮:明永乐初自长沙移家宁乡回泷铺江家桥。是为鹅山贺氏始祖。

贺质:先祖东汉傅中,原姓庆,汗安帝父清河王禄廪貂以庆字训贺,赐姓贺,自此世为贺氏生卒葬失考。元配:氏生卒葬失考。

贺及:字仁甫。宋太元年丙子四月初八申时生,元二庚辰三月初六申时没,葬辰州府后花园。有志。元配:黄氏,宋太平四已卯二月初三戌时生,宝元三年卒已九月初二酉时殁,葬合夫冢。子一:旺。是为益阳祖仁支下始祖。

贺氏得姓是在今浙江绍兴一带,从一开始起就是当地一大望族。故族人自改姓为贺氏以后,就以会稽为其堂号、郡望。贺纯有孙名贺齐,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之孙贺邵任中书令,邵之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,由于仕宦周迁等原因,贺氏开始在江浙一带缓慢迁徙。

会稽贺氏在汉、魏六朝时期,他们与同郡的虞、魏、孔三姓并称为“会稽四姓”。

魏、晋、南北朝时期,因北方兵连祸接,各民族不断大举南迁,使得南方的贺氏家族分布更广。出自鲜卑的贺氏,也很快繁衍壮大,后与从江南北上的贺氏不断地融合发展,逐渐在北方形成两大郡望,即河南郡、广平郡。

唐朝时期,贺修的十二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,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(今江苏徐州),贺德仁的侄曾孙贺知章任唐玄宗秘书监,可见此期世居会稽之贺氏已呈大批北上之势。

宋朝词人贺铸为贺知章之后,生于今河南汲县,晚年退居苏、常。唐宋之际,贺氏已分布于中国东部广大地区,其中在北方,是以今河南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陕西分布最为集中。此期又形成山阴(隋朝时期贺德基之族所在)、青州(宋朝时期贺恂之族所在)、忻州(宋朝时期易州刺史贺惟忠之族所在)、陈留(宋朝时期右千牛卫大将军贺率景之族所在)、蔡州(宋朝时期中散大夫贺应诚之族所在)、济南(宋时秉议郎贺适中之族所在)、齐州(宋朝时期光禄卿贺志诚之族所在)、密州(宋朝时期贺宽之族所在)等郡望。明初,贺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被分迁于江苏、河南、山东、湖北、河北等地。

明、清以后,贺氏遍及全国各地,并有远播海外者。

如今,贺氏分布甚广,尤以湖南、山西两省多此姓,这两省贺氏就占全国汉族贺氏人口的30%以上。

广平郡:因会稽庆氏始祖庆忌曾经寓居于春秋时卫国的艾城,而卫国的艾城在后来的广平郡范围,当两晋郡望兴起时,就以广平为郡望。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(壬辰,公元前149年)分邯郸郡置郡,是由邯郸郡分置,治所在广平(今河北鸡泽),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、南和、鸡泽、曲周、永年及平乡西北、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,后改为广平国。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。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(丁未,公元227年)复置广平郡,辖境有所扩大。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(壬寅,公元582年)被废黜。

会稽郡:秦始皇二十五年(己卯,公元前222年)于原吴、越地置郡,治所在吴县(今江苏苏州),辖境包括有江南、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。西汉武帝元封五年(乙亥,公元前106年),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,时领二十六县,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。东汉朝永建四年(己巳,公元129年)分吴、会稽为二郡,会稽移治山阴(今浙江绍兴),有浙闽之地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、茅山以东、浙江省大部份(仅天目山、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)、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、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。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(今浙江台州)等郡后,其辖境缩小。西晋朝太康二年(辛丑,公元281年),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,以郡为国,称会稽国。隋朝开皇九年(己酉,公元589年)平陈,省郡县,废会稽郡为越州,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。清朝顺治年间(公元1644~1661年)移治到山阴县(今浙江绍兴)。民国时期合会稽、山阴二县为绍兴县。今为浙江省绍兴市。

河南郡: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。西汉高宗二年(丙申,公元前205年)改为河南郡,治所在雒阳(今河南洛阳)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、伊水下游,双洎河、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,辖二十二县,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、偃师、巩义、荥阳、原阳、中牟、郑州、新郑、新密、临汝、汝阳、伊川、洛阳等县市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,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,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。隋朝初年被废黜,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。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,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。元朝时期为河南路,明、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。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。

济南郡: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。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,治所在东平陵(今山东章丘)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。晋朝时期移治历城(今山东济南)。北魏时期改为齐州。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。元朝时期则为路。明、清两朝均为府。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。

陈留郡:秦王嬴政二十六年(庚辰,公元前221年)置陈留县,汉武帝元狩元年(己未,公元前122年)改置陈留郡,治所在陈留(今河南开封)。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、宁陵县、西至开封市、尉氏县、北至延津县、南至杞县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。隋朝开皇初年(辛丑,公元581年)废黜,隋、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。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。

青州:青州得名甚早,在古代是《禹贡》中的“九州”之一,位于今山东半岛中部,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广大区域。《禹贡》中记载:“海岱惟青州”。上古时期为东夷之地。至夏、商王朝时期,先后为爽鸠氏、季则氏、逄伯陵氏所据。西周初期封吕尚为齐侯,地始归于齐国,之后历春秋战国之世,均为齐国所属。西汉武帝元封五年(乙亥,公元前106年)设青州刺史部,驻广县。东汉时期为州名,辖郡、国十一,县六十五,治所在临淄县,故城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部,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。西晋怀帝永嘉五年(辛未,公元311年),曹嶷弃广县,筑广固,为青州刺史治。东晋安帝隆安三年(己亥,公元399年),慕容德攻陷广固,定为南燕国都,这也是山东唯一一个作为朝代首都的地方。后南朝宋武帝刘裕灭南燕政权,夷广固,筑东阳城,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。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(己酉,公元469年)拔东阳城,仍为青州刺史治。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(丁酉,公元517年)增筑东阳城南郭,即南阳城。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(丁丑,公元557年)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,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。隋朝时期为青州总管府治,后改为北海郡治。唐朝初期复为青州总管府治,后又改为北海郡治。宋朝时期为京东东路路治。金国时期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。元朝时期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。明、清两朝时期,为青州府治。民国时期为益都县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青州归昌潍地区(今山东潍坊)管辖,1986年撤县改为青州市。2003年全市辖六个街道、十五个镇,即王府街道、益都街道、昭德街道、王母宫街道、东坝街道、云门山街道、弥河镇、王坟镇、五里镇、庙子镇、邵庄镇、普通镇、东高镇、高柳镇、朱良镇、何官镇、口埠镇、东夏镇、谭坊镇、郑母镇、黄楼镇;山东青州经济开发区。

忻州:隋朝时期以汉朝秀容县(今山西忻县)置忻州,治所在今山西省忻州市。民国时期废府为县。

蔡州:亦称蔡郡。秦朝时期把原来的蔡、沈二国之地改置为三川郡。汉朝时期又改为汝南郡(今河南上蔡)。东晋朝时期将治所移至悬瓠城(今河南汝南)。隋、唐两朝改为蔡州,一度曾名为豫州;隋朝时期改汉朝的溱州置蔡州,其治所在隋朝时期名为上蔡县,唐朝时期名为汝阴县,均在今河南省汝南县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地区。南北朝时期也曾置蔡州,治所在蔡阳,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部一带地区。

密州:隋朝时期改胶州为密州,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。明朝时期废黜。

会稽堂:以望立堂。

河南堂:以望立堂。

广平堂:以望立堂。

济南堂:以望立堂。

陈留堂:以望立堂。

青州堂:以望立堂。

忻州堂:以望立堂。

蔡州堂:以望立堂。

密州堂:以望立堂。

四明堂:唐朝时期的光禄大夫贺知章,诗作得最好,书法也漂亮。醉后作诗填词写字,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。他自号“四明狂客”,后人因以为堂。

一、(賀)hè

现行常见姓氏。今北京、天津及其武清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、龙口,内蒙古之乌海,山西之太原,江西之金溪,广东之澄海,广西之桂林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泸水、陇川、河口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水、壮、土、土家、布依、傈僳、锡伯、达斡尔、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并注其源:

1、“即庆氏也。姜姓。齐桓公之支庶也。自齐庆父之后者,以庆为氏,至后汉汝阴令庆仪——即庆普之裔也。仪之孙酺,酺子侍中质,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。”

2、又,“后魏贺兰氏、贺赖氏,并改为贺氏。”(《姓氏考略》谓“贺敦氏”亦为贺氏。)(3)或为土族姓氏所改。土族语有“苏胡-孔”,意为苏胡人。或音译作“索卜”,当即辽、金时之“阻卜”之别译。后为土族,本部落名,或以部为姓。后取“苏胡”(“索卜”、“阻卜”)之尾音,谐“胡”、“虎”、“卜”、“布”以为单姓,或音变而为“贺”。又,为贺尔氏所改。藏族称“阻卜”;鞑靼、蒙古,土族则称“贺尔”。当为氏族名。或取其首音,谐“贺”而为单姓。

4、傈僳族之贺姓,则出自鼠氏族。傈僳语为“海扒”、“海彼”。“海”,汉意为花松鼠,后为单姓“贺”,盖取海扒氏之首音,谐以音近之“贺”而得。

5、锡伯族之贺姓,则由赫叶哷氏所改。取其首音谐“贺”,以为姓。

6、达斡尔族之贺姓,则出自克音“哈拉”,取哈拉之首音谐其近音之“贺”而为单姓。

7、裕固族之贺姓,则由呼郎嘎特氏所改。呼郎嗄特,亦作霍尔勒、贺朗格、虎那格、虎那固等。本氏族名,以之为姓。或改单姓“贺”,盖取其首音谐“贺”而得。注(3)——(7),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

二、(賀)

贺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18%,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。尤以湖南、山西等省多此姓,二省贺姓约占全国汉族贺姓人口31%。

贺姓起源:

1、系自姜姓。齐桓公支庶齐庆父之后皆以庆为氏,至东汉汝阴令庆仪,其曾孙侍中庆纯避安帝父之讳,改为贺氏。

2、代北贺兰氏、贺赖氏、贺敦氏等后均改为贺氏。

3、西夏人姓。

4、苗族吉学氏,汉姓为贺、杨。

5、土族贺尔加氏、贺尔基氏、苏贺氏等汉姓均为贺。

6、裕固族呼郎嘎特氏,汉姓为贺。

7、新疆锡伯族何叶尔氏,汉姓为贺。辽宁沈阳锡伯族贺在尔氏,汉姓为贺。

8、布依、撒拉、傈僳、满、蒙古、俄罗斯、东乡、回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贺姓名人:

贺纯,东汉安帝时侍中,江夏太守。

郡望:广平、会稽、河南。

历史名人

贺姓古代名人

贺齐三国(?-227),三国时的吴国大将军

贺知章唐朝,著名诗人,唐玄宗时秘书监。贺循

贺岳明朝,著名医学家,著有《明医会要》、《医经大旨》、《药性准绳》等。

贺劭贺齐的孙子,曾任中书令

贺修西晋,贺劭的儿子,西晋任太子太傅

贺讷十六国,代国人,太祖拓跋珪(371年8月4日-409年11月6日)皇帝的元舅,献明贺皇后(351年-396年)的兄长。他的先祖为贺兰世部的君长,四方附属贺兰世部的国家有数十个。

贺循西晋,名臣,任太常、左光禄大夫等职,是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之一。

贺公铸北宋,著名词人,曾任泗州、太平州通判,其词善于锤炼字句,又常运用古乐府及唐人诗句入词。

贺一龙、贺锦明未,有农民起义军将领。

贺贻孙清代,文学家。

贺邵三国,吴末名臣,贺齐之孙

贺铸北宋,诗人

贺太平元朝,官吏,原為汉人,后改為蒙古族。

贺长龄清朝,官吏,号耐庵,湖南善化人。

郡望

广平郡:因会稽庆氏始祖庆忌曾经寓居于春秋时卫国的艾城,而卫国的艾城在后来的广平郡范围,当两晋郡望兴起时,就以广平为郡望。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(壬辰,公元前149年)分邯郸郡置郡,是由邯郸郡分置,治所在广平(今河北鸡泽),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、南和、鸡泽、曲周、永年及平乡西北、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,后改为广平国。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。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(丁未,公元227年)复置广平郡,辖境有所扩大。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(壬寅,公元582年)被废黜。

会稽郡:秦始皇二十五年(己卯,公元前222年)于原吴、越地置郡,治所在吴县(今江苏苏州),辖境包括有江南、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。西汉武帝元封五年(乙亥,公元前106年),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,时领二十六县,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。东汉朝永建四年(己巳,公元129年)分吴、会稽为二郡,会稽移治山阴(今浙江绍兴),有浙闽之地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、茅山以东、浙江省大部份(仅天目山、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)、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、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。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(今浙江台州)等郡后,其辖境缩小。西晋朝太康二年(辛丑,公元281年),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,以郡为国,称会稽国。隋朝开皇九年(己酉,公元589年)平陈,省郡县,废会稽郡为越州,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。清朝顺治年间(公元1644~1661年)移治到山阴县(今浙江绍兴)。民国时期合会稽、山阴二县为绍兴县。今为浙江省绍兴市。

河南郡: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。西汉高宗二年(丙申,公元前205年)改为河南郡,治所在雒阳(今河南洛阳)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、伊水下游,双洎河、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,辖二十二县,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、偃师、巩义、荥阳、原阳、中牟、郑州、新郑、新密、临汝、汝阳、伊川、洛阳等县市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,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,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。隋朝初年被废黜,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。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,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。元朝时期为河南路,明、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。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。

济南郡: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。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,治所在东平陵(今山东章丘)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。晋朝时期移治历城(今山东济南)。北魏时期改为齐州。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。元朝时期则为路。明、清两朝均为府。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。

陈留郡:秦王嬴政二十六年(庚辰,公元前221年)置陈留县,汉武帝元狩元年(己未,公元前122年)改置陈留郡,治所在陈留(今河南开封)。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、宁陵县、西至开封市、尉氏县、北至延津县、南至杞县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。隋朝开皇初年(辛丑,公元581年)废黜,隋、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。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。

青州:青州得名甚早,在古代是《禹贡》中的“九州”之一,位于今山东半岛中部,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广大区域。《禹贡》中记载:“海岱惟青州”。上古时期为东夷之地。至夏、商王朝时期,先后为爽鸠氏、季则氏、逄伯陵氏所据。西周初期封吕尚为齐侯,地始归于齐国,之后历春秋战国之世,均为齐国所属。西汉武帝元封五年(乙亥,公元前106年)设青州刺史部,驻广县。东汉时期为州名,辖郡、国十一,县六十五,治所在临淄县,故城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部,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。西晋怀帝永嘉五年(辛未,公元311年),曹嶷弃广县,筑广固,为青州刺史治。东晋安帝隆安三年(己亥,公元399年),慕容德攻陷广固,定为南燕国都,这也是山东唯一一个作为朝代首都的地方。后南朝宋武帝刘裕灭南燕政权,夷广固,筑东阳城,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。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(己酉,公元469年)拔东阳城,仍为青州刺史治。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(丁酉,公元517年)增筑东阳城南郭,即南阳城。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(丁丑,公元557年)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,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。隋朝时期为青州总管府治,后改为北海郡治。唐朝初期复为青州总管府治,后又改为北海郡治。宋朝时期为京东东路路治。金国时期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。元朝时期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。明、清两朝时期,为青州府治。民国时期为益都县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青州归昌潍地区(今山东潍坊)管辖,1986年撤县改为青州市。2003年全市辖六个街道、十五个镇,即王府街道、益都街道、昭德街道、王母宫街道、东坝街道、云门山街道、弥河镇、王坟镇、五里镇、庙子镇、邵庄镇、普通镇、东高镇、高柳镇、朱良镇、何官镇、口埠镇、东夏镇、谭坊镇、郑母镇、黄楼镇;山东青州经济开发区。

忻州:隋朝时期以汉朝秀容县(今山西忻县)置忻州,治所在今山西省忻州市。民国时期废府为县。

蔡州:亦称蔡郡。秦朝时期把原来的蔡、沈二国之地改置为三川郡。汉朝时期又改为汝南郡(今河南上蔡)。东晋朝时期将治所移至悬瓠城(今河南汝南)。隋、唐两朝改为蔡州,一度曾名为豫州;隋朝时期改汉朝的溱州置蔡州,其治所在隋朝时期名为上蔡县,唐朝时期名为汝阴县,均在今河南省汝南县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地区。南北朝时期也曾置蔡州,治所在蔡阳,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部一带地区。

密州:隋朝时期改胶州为密州,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。明朝时期废黜。

会稽堂:以望立堂。

河南堂:以望立堂。

广平堂:以望立堂。

济南堂:以望立堂。

陈留堂:以望立堂。

青州堂:以望立堂。

忻州堂:以望立堂。

蔡州堂:以望立堂。

密州堂:以望立堂。

四明堂:唐朝时期的光禄大夫贺知章,诗作得最好,书法也漂亮。醉后作诗填词写字,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。他自号“四明狂客”,后人因以为堂。

一、(賀)hè

现行常见姓氏。今北京、天津及其武清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、龙口,内蒙古之乌海,山西之太原,江西之金溪,广东之澄海,广西之桂林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泸水、陇川、河口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水、壮、土、土家、布依、傈僳、锡伯、达斡尔、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并注其源:

1、“即庆氏也。姜姓。齐桓公之支庶也。自齐庆父之后者,以庆为氏,至后汉汝阴令庆仪——即庆普之裔也。仪之孙酺,酺子侍中质,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。”

2、又,“后魏贺兰氏、贺赖氏,并改为贺氏。”(《姓氏考略》谓“贺敦氏”亦为贺氏。)(3)或为土族姓氏所改。土族语有“苏胡-孔”,意为苏胡人。或音译作“索卜”,当即辽、金时之“阻卜”之别译。后为土族,本部落名,或以部为姓。后取“苏胡”(“索卜”、“阻卜”)之尾音,谐“胡”、“虎”、“卜”、“布”以为单姓,或音变而为“贺”。又,为贺尔氏所改。藏族称“阻卜”;鞑靼、蒙古,土族则称“贺尔”。当为氏族名。或取其首音,谐“贺”而为单姓。

4、傈僳族之贺姓,则出自鼠氏族。傈僳语为“海扒”、“海彼”。“海”,汉意为花松鼠,后为单姓“贺”,盖取海扒氏之首音,谐以音近之“贺”而得。

5、锡伯族之贺姓,则由赫叶哷氏所改。取其首音谐“贺”,以为姓。

6、达斡尔族之贺姓,则出自克音“哈拉”,取哈拉之首音谐其近音之“贺”而为单姓。

7、裕固族之贺姓,则由呼郎嘎特氏所改。呼郎嗄特,亦作霍尔勒、贺朗格、虎那格、虎那固等。本氏族名,以之为姓。或改单姓“贺”,盖取其首音谐“贺”而得。注(3)——(7),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

二、(賀)

贺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18%,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。尤以湖南、山西等省多此姓,二省贺姓约占全国汉族贺姓人口31%。

贺姓起源:

1、系自姜姓。齐桓公支庶齐庆父之后皆以庆为氏,至东汉汝阴令庆仪,其曾孙侍中庆纯避安帝父之讳,改为贺氏。

2、代北贺兰氏、贺赖氏、贺敦氏等后均改为贺氏。

3、西夏人姓。

4、苗族吉学氏,汉姓为贺、杨。

5、土族贺尔加氏、贺尔基氏、苏贺氏等汉姓均为贺。

6、裕固族呼郎嘎特氏,汉姓为贺。

7、新疆锡伯族何叶尔氏,汉姓为贺。辽宁沈阳锡伯族贺在尔氏,汉姓为贺。

8、布依、撒拉、傈僳、满、蒙古、俄罗斯、东乡、回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贺姓名人:

贺纯,东汉安帝时侍中,江夏太守。

郡望:广平、会稽、河南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(賀)

现行常见姓氏。今北京、天津及其武清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、龙口,内蒙古之乌海,山西之太原,江西之金溪,广东之澄海,广西之桂林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泸水、陇川、河口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水、壮、土、土家、布依、傈僳、锡伯、达斡尔、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并注其源:

1、“即庆氏也。姜姓。齐桓公之支庶也。自齐庆父之后者,以庆为氏,至后汉汝阴令庆仪——即庆普之裔也。仪之孙酺,酺子侍中质,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。”

2、又,“后魏贺兰氏、贺赖氏,并改为贺氏。”(《姓氏考略》谓“贺敦氏”亦为贺氏。)(3)或为土族姓氏所改。土族语有“苏胡-孔”,意为苏胡人。或音译作“索卜”,当即辽、金时之“阻卜”之别译。后为土族,本部落名,或以部为姓。后取“苏胡”(“索卜”、“阻卜”)之尾音,谐“胡”、“虎”、“卜”、“布”以为单姓,或音变而为“贺”。又,为贺尔氏所改。藏族称“阻卜”;鞑靼、蒙古,土族则称“贺尔”。当为氏族名。或取其首音,谐“贺”而为单姓。

4、傈僳族之贺姓,则出自鼠氏族。傈僳语为“海扒”、“海彼”。“海”,汉意为花松鼠,后为单姓“贺”,盖取海扒氏之首音,谐以音近之“贺”而得。

5、锡伯族之贺姓,则由赫叶哷氏所改。取其首音谐“贺”,以为姓。

6、达斡尔族之贺姓,则出自克音“哈拉”,取哈拉之首音谐其近音之“贺”而为单姓。

7、裕固族之贺姓,则由呼郎嘎特氏所改。呼郎嗄特,亦作霍尔勒、贺朗格、虎那格、虎那固等。本氏族名,以之为姓。或改单姓“贺”,盖取其首音谐“贺”而得。注(3)——(7),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

二、(賀)

贺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18%,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。尤以湖南、山西等省多此姓,二省贺姓约占全国汉族贺姓人口31%。

贺姓起源:

1、系自姜姓。齐桓公支庶齐庆父之后皆以庆为氏,至东汉汝阴令庆仪,其曾孙侍中庆纯避安帝父之讳,改为贺氏。

2、代北贺兰氏、贺赖氏、贺敦氏等后均改为贺氏。

3、西夏人姓。

4、苗族吉学氏,汉姓为贺、杨。

5、土族贺尔加氏、贺尔基氏、苏贺氏等汉姓均为贺。

6、裕固族呼郎嘎特氏,汉姓为贺。

7、新疆锡伯族何叶尔氏,汉姓为贺。辽宁沈阳锡伯族贺在尔氏,汉姓为贺。

8、布依、撒拉、傈僳、满、蒙古、俄罗斯、东乡、回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贺姓名人:

贺纯,东汉安帝时侍中,江夏太守。

郡望:广平、会稽、河南。

堂号

会稽堂:以望立堂。

河南堂:以望立堂。

广平堂:以望立堂。

济南堂:以望立堂。

陈留堂:以望立堂。

青州堂:以望立堂。

忻州堂:以望立堂。

蔡州堂:以望立堂。

密州堂:以望立堂。

四明堂:唐朝时期的光禄大夫贺知章,诗作得最好,书法也漂亮。醉后作诗填词写字,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。他自号“四明狂客”,后人因以为堂。

一、(賀)hè

现行常见姓氏。今北京、天津及其武清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、龙口,内蒙古之乌海,山西之太原,江西之金溪,广东之澄海,广西之桂林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泸水、陇川、河口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水、壮、土、土家、布依、傈僳、锡伯、达斡尔、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并注其源:

1、“即庆氏也。姜姓。齐桓公之支庶也。自齐庆父之后者,以庆为氏,至后汉汝阴令庆仪——即庆普之裔也。仪之孙酺,酺子侍中质,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。”

2、又,“后魏贺兰氏、贺赖氏,并改为贺氏。”(《姓氏考略》谓“贺敦氏”亦为贺氏。)(3)或为土族姓氏所改。土族语有“苏胡-孔”,意为苏胡人。或音译作“索卜”,当即辽、金时之“阻卜”之别译。后为土族,本部落名,或以部为姓。后取“苏胡”(“索卜”、“阻卜”)之尾音,谐“胡”、“虎”、“卜”、“布”以为单姓,或音变而为“贺”。又,为贺尔氏所改。藏族称“阻卜”;鞑靼、蒙古,土族则称“贺尔”。当为氏族名。或取其首音,谐“贺”而为单姓。

4、傈僳族之贺姓,则出自鼠氏族。傈僳语为“海扒”、“海彼”。“海”,汉意为花松鼠,后为单姓“贺”,盖取海扒氏之首音,谐以音近之“贺”而得。

5、锡伯族之贺姓,则由赫叶哷氏所改。取其首音谐“贺”,以为姓。

6、达斡尔族之贺姓,则出自克音“哈拉”,取哈拉之首音谐其近音之“贺”而为单姓。

7、裕固族之贺姓,则由呼郎嘎特氏所改。呼郎嗄特,亦作霍尔勒、贺朗格、虎那格、虎那固等。本氏族名,以之为姓。或改单姓“贺”,盖取其首音谐“贺”而得。注(3)——(7),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

二、(賀)

贺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18%,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。尤以湖南、山西等省多此姓,二省贺姓约占全国汉族贺姓人口31%。

贺姓起源:

1、系自姜姓。齐桓公支庶齐庆父之后皆以庆为氏,至东汉汝阴令庆仪,其曾孙侍中庆纯避安帝父之讳,改为贺氏。

2、代北贺兰氏、贺赖氏、贺敦氏等后均改为贺氏。

3、西夏人姓。

4、苗族吉学氏,汉姓为贺、杨。

5、土族贺尔加氏、贺尔基氏、苏贺氏等汉姓均为贺。

6、裕固族呼郎嘎特氏,汉姓为贺。

7、新疆锡伯族何叶尔氏,汉姓为贺。辽宁沈阳锡伯族贺在尔氏,汉姓为贺。

8、布依、撒拉、傈僳、满、蒙古、俄罗斯、东乡、回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贺姓名人:

贺纯,东汉安帝时侍中,江夏太守。

郡望:广平、会稽、河南。

back_img
功能直达
分享
反馈
热门应用
学习教育
好工具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