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_img
好工具
>
百家姓
>

部首:子

五行:木

读音: kǒng

结构:左右结构

笔画:4

部外笔画:1

笔顺:横撇/横钩、竖钩、提、竖弯钩笔顺演示

孔姓图片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972018年972014年91
2013年1002007年982006年83
1995年971987年721982年128
明朝86元朝50宋朝70
北宋25

内容来源于:hao86.com

起源

孔姓主要源自:子姓、姬姓、妫姓、佶姓。

孔姓始祖起源

1、源于子姓,出自商朝君主成汤之后裔,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「子」以成汤名字中的「乙」组合起来,为子姓孔氏。

2、源于子姓。出自宋国司马孔父嘉之后,西周初期,成汤的后裔微子启被封于宋国,微子启死后,其弟宋微仲继位。微仲九世孙孔父嘉为宋国大司马,遭受迫害,他的后代逃到鲁国,以其名字中的「孔」为氏,也是子姓孔氏。

孔父嘉的六世孙为孔子。

3、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姬孔悝之后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春秋时期,卫国大夫中有姬孔悝,所以在姬孔悝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,称孔氏。

4、源于妫姓,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大夫孔宁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据史籍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等有关资料记载,春秋时陈国(今河南淮阳)有个大夫叫妫孔宁。

在妫孔宁的后裔子孙中,有的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,称孔氏,是为陈郡孔氏。

5、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郑穆公姬兰之后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春秋时期,郑国(今河南新郑)君主郑穆公姬兰有后人名姬孔张,在其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,世代相传至今,史称郑国孔氏。

6、出自古佶姓的孔氏。

7、源于满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
(1)满族崆果啰氏,亦称孔果洛氏,满语为Konggolo Hala,汉义“黄马”,世居黑龙江流域。后多冠汉姓为孔氏、广氏等。

(2)满族孔尼喇氏,满语为Kongnila Hala,世居黑龙江。后多冠汉姓为孔氏。

(3)满族叩岱氏,亦称阔代氏,满语为Kodai Hala,汉义“汉人的口袋”,世居哈达(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)。后多冠汉姓为孔氏。

(4)满族库雅拉氏,亦称揆雅拉,源出库雅拉女真,以部为姓,满语为Kuyala Hala,世居东海(今吉林汪清)、绥分(今绥分河上游地区)、乌拉(今吉林永吉)、虎尔哈(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)、黑龙江流域、毕尔腾(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)、扎思胡里(今黑龙江第二牡丹江)、兴堪(今黑龙江省及俄罗斯兴凯湖周边地区)等地。后多冠汉姓为孔氏、胡氏、李氏、礼氏等。

(5)满族温都氏,亦称文都氏,源于金国时期温都部,以部为氏,与温敦氏、温屯氏同部族,满语为Wendu Hala,世居讷殷(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)、绥分(今绥分河上游地区)、瓦尔喀(今南自长白山、图门江以北,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,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,包括赫席赫、鄂漠和苏鲁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)、乌苏里江等地,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。后多冠汉姓为孔氏、温氏、都氏、文氏、闻氏等。

(6)满族温屯氏,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温敦部,以部为氏,与温都氏、温敦氏同部族,满语为Wentun Hala,世居乌拉(今吉林永吉),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。后多冠汉姓为孔氏、空氏等。

8、源于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在土家族、苗族、回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孔氏族人分布,其来源大多是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,流改为汉姓孔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孔姓迁徙传播

先秦时期,孔氏族人主要活动于山东、河南地区。秦汉以后,孔姓很快散播到河北、山西、湖南、广东等地。三国两晋时,迁移到浙江、江西东南地区。唐宋时播散到全国各地。清朝初期进入台湾地区。孔子单传七代,四十八代孙孔端友,1128年南迁。

宋朝时期,孔姓大约有21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28%,排在第70位。孔姓第一本省是山东,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66.5%

明朝初期,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孔姓后裔分布于冀、鲁、豫、苏、皖、鄂等地。

从孔子至今,已经二千五百多年过去了,孔氏宗族又传承了八十来代。孔子之后的数代,多次出现过单传情形,人口增长缓慢,到了唐朝末年的四十二代孔光嗣时期,在曲阜的孔子一族后裔竟然尚不足十户,外迁的数量极少。五代后梁时期,经历过“孔末乱孔”的劫难,族人存世更少。一直到了宋朝以后,孔氏在赵宋王朝的大力呵护下,族裔繁衍大幅度增长,到清朝末年,仅四十三代孔仁玉这一支的后裔在曲阜即已经达到了数万人;与此同时,随着社会政治、经济活动的发展,外迁人口也得到极大扩散。

宋朝时期,孔姓大约有21万人,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.28%,排在第七十位。孔姓第一本省是山东。

从元代开始,孔氏族人就开始了向海外的迁徙。当时,元朝最高统治者为控制高丽,采取联姻政策。至正九年(1349年),承懿公主远嫁高丽忠肃王之子王颛,孔子裔孙、五十四代孔昭为公主所带侍从之一。到高丽后,孔昭得到高丽王重用,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(相当于宰相一职),先后受封为桧原君、昌原君,死后葬于昌原。孔昭的后代在高丽累世为官,其子孔帑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,其长孙孔俯官至判尹,次孙孔德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,与孔昭相同,至此,已是孔氏一门三代之中两人出任高丽朝的宰相。以后世代繁衍,名人辈出,成为朝鲜南部的望族。由于其祖孔昭墓葬在昌原,他们遂以昌原为籍贯。

至明末清初之际,又入迁福建、广东、贵州、云南一带。清朝以后,孔姓子孙已遍布全国各地,还远播海外,使孔姓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著名的大宗族。当今孔姓族人分布很广,以山东、江苏、吉林多此姓,上述三省孔姓约占全国汉族孔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,而孔姓“圣地”山东独占百分之六十。

高丽王朝皇帝崇奉儒学,对孔氏后裔屡予优待。高丽王国正宗十六年 (1792年),国王考求曲阜孔氏族谱后,命高丽国的孔氏以曲阜为籍贯,以示不忘祖先,并仿中国衍圣公之例封以世爵。

韩国孔氏繁衍至今,已延续到86代。他们的取名与中国国内的规矩不同,另外有一套行辈用字。在韩国还有专门的同宗茹人组织,叫作“曲阜孔氏韩国大宗会”,以表示不忘源出于中国的曲阜,在20世纪80年代曾组团专程赴曲阜祭祖,并在仰圣门(即曲阜城北门)外立碑纪念。另据1987年人口普查统计,韩国的孔姓族人为 17207户,72382人。东南亚各国,在清代末期也有孔氏族人移居过去。至于日本及欧美等地的移居,则是在民国期间开始的。

到20世纪末,孔子后裔已遍及世界各大洲,其中,以韩国、朝鲜、日本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印度尼西亚、缅甸、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数量较多,英国、瑞士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国也有一定数量的孔氏族人。

鲁郡、京兆郡、河南郡、会稽郡等。

阕里堂、至圣堂,这两个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。孔子生于阕里,是历史上的“大成至圣”。

一、kǒng

现行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曲阜、平邑、龙口,山西之太原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监利、老河口,安徽之泾县,广西之田林,四川之合江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鲜、彝、京、拉祜、水、布依、景颇、独龙、藏、回、锡伯、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张澍之语云:“黄帝史孔甲作盘盂之戒……”孔甲,当为孔姓之始。

2、其引《广韵》注云:“殷汤之后,汤名履,字天乙(按:当作‘太乙’)。后世以‘子’加‘乙’,始为‘孔’氏。”又引《孔子家语》云:“正考甫生孔父嘉,五世亲尽,别为公族,故以孔为氏。”郑樵亦注:“子姓。出宋闵公之后。闵公生弗父何,以有宋而授厉公。三世,生正考父,《传》所谓‘三命滋益恭’者。考父生孔父嘉,为大司马。鲁隐公三年,宋穆公疾,召孔父而属殇公焉。桓三年,宋华父见孔父之妻于路,且逆而送之,曰:‘美而艳!’遂杀嘉而取其妻。其子奔鲁。嘉字孔父,后世以字为孔氏,又为孔父氏。自孔父六世而生仲尼。三岁丧父,十九而娶,娶一年而生鲤,以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。年七十三。葬鲁城北河上。自汉以来,孔氏袭奉,百世不绝。”此以字为氏,系出子姓。

3、郑樵又注:“卫有孔氏,不知所出(按:《姓氏考略》引《姓考》称:“卫有孔悝,出於姬姓。”可以参考),为世卿,鲁文公元年,孔达始见。《传·昭七年》卫襄公夫人无子,嬖人婤始生孟絷。孔成子(按:‘孟’,当作‘梦’)康叔谓己:‘立元,余使羁之。孙圉与史狗相之。’故孔氏之孙世为卫大夫。”

4、又注:“郑有孔氏,穆公兰之后也。穆公之子十三人,其二皆为孔氏——宋子生子曰公子喜,字子孔,遂为孔氏;圭妇生子曰公子志,子士子孔,亦为孔氏。”此亦以字为氏,系出姬姓。

5、《姓氏考略》又云:“陈有孔宁,出於妫姓。”

6、景颇族之孔姓,出自“泽孔”,本房名,以之为姓。后或取其末音谐“孔”而为单姓。

7、独龙族之孔姓,由“孔当”氏所改,盖取其首音谐以“孔”而为单姓。

8、锡伯族之孔姓,由孔古尔氏所改,亦取其首音谐以“孔”字而为单姓。

9、裕固族之孔姓,由孔萨氏(亦称“冲萨”)所改。本地名,以为姓。后或取其首音谐以“孔”字而为单姓。注(6)——(9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春秋时鲁有孔丘(出自子姓);郑有孔张(姬姓);陈有孔宁(妫姓);汉代有孔安国;唐代有孔颖达;清代有孔尚任。

二、

孔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29%,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。尤以山东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孔姓人口60%。江苏和吉林也多此姓。上述三省孔姓约占全国汉族孔姓人口73%。

孔姓起源:

1、系自子姓。殷汤之后,汤名履,字天乙,后世在子旁加乙,始为孔氏,见《广韵》及《集韵》。殷之后,微子启(纣王之兄)封宋,传至宋湣公六世孙孔父嘉,为宋桓公司马,桓公三年为宋华父督所杀,其子木金父奔鲁,遂以王父字为氏,故孔子为鲁国人。一说,春秋时宋上卿正考父生孔父嘉,五世亲尽,别为公族,故以孔为氏。

2、相传黄帝史孔甲作盘盂之戒,是孔姓不起于在子旁加乙。

3、春秋时卫国有孔氏,出自姬姓。卫大夫孔婴齐之后。

4、春秋时陈国有孔氏,出自妫姓。陈公孙宁,即孔宁,其后有孔氏。

5、郑穆公兰之后有孔氏。

6、春秋时齐国有孔虺,出自姜姓。

7、清时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。清满洲八旗姓温屯、温都等氏其后改姓孔。今满族姓。

8、新疆锡伯族孔古尔氏、孔佳氏、孔格里氏,汉姓均为孔。

9、景颇族支孔氏、木图氏,汉姓均为孔。

10、裕固族冲萨氏,汉姓为孔。 独龙族孔当家有改姓孔者。 土家、蒙古、回、保安、苗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孔姓名人:

孔融,东汉时鲁人,孔子后代,汉献帝时为北海相,后为曹操所杀。

郡望:鲁国、东鲁。

历史名人

孔姓古代名人

孔子前551年-前479,山东曲阜,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思想的创始人。

孔光前65—5,山东曲阜,西汉后期大臣

孔藂?-前172,山东,西汉开国功臣

孔臧前201年-前123,汉九卿之一

孔宙103-163,山东曲阜,东汉郎令

孔融153-208,山东曲阜,汉北海相

孔君平285-335,浙江绍兴,晋世子文学

孔奂514-583,浙江绍兴,南陈吏部尚书

孔颖达574-648,河北衡水,唐经学家,著有《五经正义》

孔巢父?-784,河北翼县,竹溪六逸之一

孔述睿730-800,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,唐工部尚书

孔道辅985-1039,山东曲阜,大理寺卿

孔宗翰山东曲阜,司转运判官

孔平仲1044-1111,江西省峡江县罗田乡,北宋九品官员

孔思迪国子生授胶西主簿、安庆录事

孔昭薰山东曲阜,翰林院五经博士,编成《至圣林碑目》六卷

孔宪彝1837-?,山东曲阜,著有《清画家诗史》

郡望

鲁郡、京兆郡、河南郡、会稽郡等。

阕里堂、至圣堂,这两个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。孔子生于阕里,是历史上的“大成至圣”。

一、kǒng

现行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曲阜、平邑、龙口,山西之太原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监利、老河口,安徽之泾县,广西之田林,四川之合江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鲜、彝、京、拉祜、水、布依、景颇、独龙、藏、回、锡伯、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张澍之语云:“黄帝史孔甲作盘盂之戒……”孔甲,当为孔姓之始。

2、其引《广韵》注云:“殷汤之后,汤名履,字天乙(按:当作‘太乙’)。后世以‘子’加‘乙’,始为‘孔’氏。”又引《孔子家语》云:“正考甫生孔父嘉,五世亲尽,别为公族,故以孔为氏。”郑樵亦注:“子姓。出宋闵公之后。闵公生弗父何,以有宋而授厉公。三世,生正考父,《传》所谓‘三命滋益恭’者。考父生孔父嘉,为大司马。鲁隐公三年,宋穆公疾,召孔父而属殇公焉。桓三年,宋华父见孔父之妻于路,且逆而送之,曰:‘美而艳!’遂杀嘉而取其妻。其子奔鲁。嘉字孔父,后世以字为孔氏,又为孔父氏。自孔父六世而生仲尼。三岁丧父,十九而娶,娶一年而生鲤,以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。年七十三。葬鲁城北河上。自汉以来,孔氏袭奉,百世不绝。”此以字为氏,系出子姓。

3、郑樵又注:“卫有孔氏,不知所出(按:《姓氏考略》引《姓考》称:“卫有孔悝,出於姬姓。”可以参考),为世卿,鲁文公元年,孔达始见。《传·昭七年》卫襄公夫人无子,嬖人婤始生孟絷。孔成子(按:‘孟’,当作‘梦’)康叔谓己:‘立元,余使羁之。孙圉与史狗相之。’故孔氏之孙世为卫大夫。”

4、又注:“郑有孔氏,穆公兰之后也。穆公之子十三人,其二皆为孔氏——宋子生子曰公子喜,字子孔,遂为孔氏;圭妇生子曰公子志,子士子孔,亦为孔氏。”此亦以字为氏,系出姬姓。

5、《姓氏考略》又云:“陈有孔宁,出於妫姓。”

6、景颇族之孔姓,出自“泽孔”,本房名,以之为姓。后或取其末音谐“孔”而为单姓。

7、独龙族之孔姓,由“孔当”氏所改,盖取其首音谐以“孔”而为单姓。

8、锡伯族之孔姓,由孔古尔氏所改,亦取其首音谐以“孔”字而为单姓。

9、裕固族之孔姓,由孔萨氏(亦称“冲萨”)所改。本地名,以为姓。后或取其首音谐以“孔”字而为单姓。注(6)——(9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春秋时鲁有孔丘(出自子姓);郑有孔张(姬姓);陈有孔宁(妫姓);汉代有孔安国;唐代有孔颖达;清代有孔尚任。

二、

孔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29%,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。尤以山东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孔姓人口60%。江苏和吉林也多此姓。上述三省孔姓约占全国汉族孔姓人口73%。

孔姓起源:

1、系自子姓。殷汤之后,汤名履,字天乙,后世在子旁加乙,始为孔氏,见《广韵》及《集韵》。殷之后,微子启(纣王之兄)封宋,传至宋湣公六世孙孔父嘉,为宋桓公司马,桓公三年为宋华父督所杀,其子木金父奔鲁,遂以王父字为氏,故孔子为鲁国人。一说,春秋时宋上卿正考父生孔父嘉,五世亲尽,别为公族,故以孔为氏。

2、相传黄帝史孔甲作盘盂之戒,是孔姓不起于在子旁加乙。

3、春秋时卫国有孔氏,出自姬姓。卫大夫孔婴齐之后。

4、春秋时陈国有孔氏,出自妫姓。陈公孙宁,即孔宁,其后有孔氏。

5、郑穆公兰之后有孔氏。

6、春秋时齐国有孔虺,出自姜姓。

7、清时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。清满洲八旗姓温屯、温都等氏其后改姓孔。今满族姓。

8、新疆锡伯族孔古尔氏、孔佳氏、孔格里氏,汉姓均为孔。

9、景颇族支孔氏、木图氏,汉姓均为孔。

10、裕固族冲萨氏,汉姓为孔。 独龙族孔当家有改姓孔者。 土家、蒙古、回、保安、苗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孔姓名人:

孔融,东汉时鲁人,孔子后代,汉献帝时为北海相,后为曹操所杀。

郡望:鲁国、东鲁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kǒng

现行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曲阜、平邑、龙口,山西之太原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监利、老河口,安徽之泾县,广西之田林,四川之合江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鲜、彝、京、拉祜、水、布依、景颇、独龙、藏、回、锡伯、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张澍之语云:“黄帝史孔甲作盘盂之戒……”孔甲,当为孔姓之始。

2、其引《广韵》注云:“殷汤之后,汤名履,字天乙(按:当作‘太乙’)。后世以‘子’加‘乙’,始为‘孔’氏。”又引《孔子家语》云:“正考甫生孔父嘉,五世亲尽,别为公族,故以孔为氏。”郑樵亦注:“子姓。出宋闵公之后。闵公生弗父何,以有宋而授厉公。三世,生正考父,《传》所谓‘三命滋益恭’者。考父生孔父嘉,为大司马。鲁隐公三年,宋穆公疾,召孔父而属殇公焉。桓三年,宋华父见孔父之妻于路,且逆而送之,曰:‘美而艳!’遂杀嘉而取其妻。其子奔鲁。嘉字孔父,后世以字为孔氏,又为孔父氏。自孔父六世而生仲尼。三岁丧父,十九而娶,娶一年而生鲤,以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。年七十三。葬鲁城北河上。自汉以来,孔氏袭奉,百世不绝。”此以字为氏,系出子姓。

3、郑樵又注:“卫有孔氏,不知所出(按:《姓氏考略》引《姓考》称:“卫有孔悝,出於姬姓。”可以参考),为世卿,鲁文公元年,孔达始见。《传·昭七年》卫襄公夫人无子,嬖人婤始生孟絷。孔成子(按:‘孟’,当作‘梦’)康叔谓己:‘立元,余使羁之。孙圉与史狗相之。’故孔氏之孙世为卫大夫。”

4、又注:“郑有孔氏,穆公兰之后也。穆公之子十三人,其二皆为孔氏——宋子生子曰公子喜,字子孔,遂为孔氏;圭妇生子曰公子志,子士子孔,亦为孔氏。”此亦以字为氏,系出姬姓。

5、《姓氏考略》又云:“陈有孔宁,出於妫姓。”

6、景颇族之孔姓,出自“泽孔”,本房名,以之为姓。后或取其末音谐“孔”而为单姓。

7、独龙族之孔姓,由“孔当”氏所改,盖取其首音谐以“孔”而为单姓。

8、锡伯族之孔姓,由孔古尔氏所改,亦取其首音谐以“孔”字而为单姓。

9、裕固族之孔姓,由孔萨氏(亦称“冲萨”)所改。本地名,以为姓。后或取其首音谐以“孔”字而为单姓。注(6)——(9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春秋时鲁有孔丘(出自子姓);郑有孔张(姬姓);陈有孔宁(妫姓);汉代有孔安国;唐代有孔颖达;清代有孔尚任。

二、

孔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29%,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。尤以山东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孔姓人口60%。江苏和吉林也多此姓。上述三省孔姓约占全国汉族孔姓人口73%。

孔姓起源:

1、系自子姓。殷汤之后,汤名履,字天乙,后世在子旁加乙,始为孔氏,见《广韵》及《集韵》。殷之后,微子启(纣王之兄)封宋,传至宋湣公六世孙孔父嘉,为宋桓公司马,桓公三年为宋华父督所杀,其子木金父奔鲁,遂以王父字为氏,故孔子为鲁国人。一说,春秋时宋上卿正考父生孔父嘉,五世亲尽,别为公族,故以孔为氏。

2、相传黄帝史孔甲作盘盂之戒,是孔姓不起于在子旁加乙。

3、春秋时卫国有孔氏,出自姬姓。卫大夫孔婴齐之后。

4、春秋时陈国有孔氏,出自妫姓。陈公孙宁,即孔宁,其后有孔氏。

5、郑穆公兰之后有孔氏。

6、春秋时齐国有孔虺,出自姜姓。

7、清时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。清满洲八旗姓温屯、温都等氏其后改姓孔。今满族姓。

8、新疆锡伯族孔古尔氏、孔佳氏、孔格里氏,汉姓均为孔。

9、景颇族支孔氏、木图氏,汉姓均为孔。

10、裕固族冲萨氏,汉姓为孔。 独龙族孔当家有改姓孔者。 土家、蒙古、回、保安、苗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孔姓名人:

孔融,东汉时鲁人,孔子后代,汉献帝时为北海相,后为曹操所杀。

郡望:鲁国、东鲁。

堂号

阕里堂、至圣堂,这两个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。孔子生于阕里,是历史上的“大成至圣”。

一、kǒng

现行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曲阜、平邑、龙口,山西之太原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监利、老河口,安徽之泾县,广西之田林,四川之合江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鲜、彝、京、拉祜、水、布依、景颇、独龙、藏、回、锡伯、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张澍之语云:“黄帝史孔甲作盘盂之戒……”孔甲,当为孔姓之始。

2、其引《广韵》注云:“殷汤之后,汤名履,字天乙(按:当作‘太乙’)。后世以‘子’加‘乙’,始为‘孔’氏。”又引《孔子家语》云:“正考甫生孔父嘉,五世亲尽,别为公族,故以孔为氏。”郑樵亦注:“子姓。出宋闵公之后。闵公生弗父何,以有宋而授厉公。三世,生正考父,《传》所谓‘三命滋益恭’者。考父生孔父嘉,为大司马。鲁隐公三年,宋穆公疾,召孔父而属殇公焉。桓三年,宋华父见孔父之妻于路,且逆而送之,曰:‘美而艳!’遂杀嘉而取其妻。其子奔鲁。嘉字孔父,后世以字为孔氏,又为孔父氏。自孔父六世而生仲尼。三岁丧父,十九而娶,娶一年而生鲤,以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。年七十三。葬鲁城北河上。自汉以来,孔氏袭奉,百世不绝。”此以字为氏,系出子姓。

3、郑樵又注:“卫有孔氏,不知所出(按:《姓氏考略》引《姓考》称:“卫有孔悝,出於姬姓。”可以参考),为世卿,鲁文公元年,孔达始见。《传·昭七年》卫襄公夫人无子,嬖人婤始生孟絷。孔成子(按:‘孟’,当作‘梦’)康叔谓己:‘立元,余使羁之。孙圉与史狗相之。’故孔氏之孙世为卫大夫。”

4、又注:“郑有孔氏,穆公兰之后也。穆公之子十三人,其二皆为孔氏——宋子生子曰公子喜,字子孔,遂为孔氏;圭妇生子曰公子志,子士子孔,亦为孔氏。”此亦以字为氏,系出姬姓。

5、《姓氏考略》又云:“陈有孔宁,出於妫姓。”

6、景颇族之孔姓,出自“泽孔”,本房名,以之为姓。后或取其末音谐“孔”而为单姓。

7、独龙族之孔姓,由“孔当”氏所改,盖取其首音谐以“孔”而为单姓。

8、锡伯族之孔姓,由孔古尔氏所改,亦取其首音谐以“孔”字而为单姓。

9、裕固族之孔姓,由孔萨氏(亦称“冲萨”)所改。本地名,以为姓。后或取其首音谐以“孔”字而为单姓。注(6)——(9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春秋时鲁有孔丘(出自子姓);郑有孔张(姬姓);陈有孔宁(妫姓);汉代有孔安国;唐代有孔颖达;清代有孔尚任。

二、

孔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29%,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。尤以山东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孔姓人口60%。江苏和吉林也多此姓。上述三省孔姓约占全国汉族孔姓人口73%。

孔姓起源:

1、系自子姓。殷汤之后,汤名履,字天乙,后世在子旁加乙,始为孔氏,见《广韵》及《集韵》。殷之后,微子启(纣王之兄)封宋,传至宋湣公六世孙孔父嘉,为宋桓公司马,桓公三年为宋华父督所杀,其子木金父奔鲁,遂以王父字为氏,故孔子为鲁国人。一说,春秋时宋上卿正考父生孔父嘉,五世亲尽,别为公族,故以孔为氏。

2、相传黄帝史孔甲作盘盂之戒,是孔姓不起于在子旁加乙。

3、春秋时卫国有孔氏,出自姬姓。卫大夫孔婴齐之后。

4、春秋时陈国有孔氏,出自妫姓。陈公孙宁,即孔宁,其后有孔氏。

5、郑穆公兰之后有孔氏。

6、春秋时齐国有孔虺,出自姜姓。

7、清时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。清满洲八旗姓温屯、温都等氏其后改姓孔。今满族姓。

8、新疆锡伯族孔古尔氏、孔佳氏、孔格里氏,汉姓均为孔。

9、景颇族支孔氏、木图氏,汉姓均为孔。

10、裕固族冲萨氏,汉姓为孔。 独龙族孔当家有改姓孔者。 土家、蒙古、回、保安、苗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孔姓名人:

孔融,东汉时鲁人,孔子后代,汉献帝时为北海相,后为曹操所杀。

郡望:鲁国、东鲁。

back_img
功能直达
分享
反馈
热门应用
学习教育
好工具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