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_img
好工具
>
百家姓
>

部首:扌

五行:水

读音: fú

结构:左右结构

笔画:7

部外笔画:4

笔顺:横、竖钩、提、横、横、撇、捺笔顺演示

扶姓图片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4702018年2014年
2013年2007年2006年488
1995年1987年1982年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299

内容来源于:hao86.com

起源

扶姓主要源自:姒姓、乞扶姓。

源於自上古中國,“姒姓”族群的一個人,氏名叫夏后禹,在舜即位的第33年間接受舜的禪讓而創建了夏朝。大禹的手下有个叫作扶登氏的大臣,扶登氏的后代以扶为姓氏,是扶姓的最早起源。在古代,扶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南。

源自於複姓乞扶氏所改。

源自於漢代人巫嘉的后代,以赐名为氏。西漢初年有一個巫人叫做嘉的,相传嘉的母亲在汤溪边上遇到一条龙,回家以后就有了身孕。后来生下了嘉。嘉擅长于占卜,而且他所求必灵。因其扶掖汉室有功,深受汉高祖刘邦的宠辛,授以他廷尉的官职,于是赐给他名字叫扶嘉。他的后人于是以赐名“扶”为姓。

扶姓是传自上古至君夏禹的大臣扶登氏。得姓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。扶姓还有一支起源。传说西汉初年刘邦打天下的时候,有个叫嘉的人能施巫术,他帮助刘邦立了很多功。后来刘邦做了皇帝,封嘉做延尉的官,并赐给他扶姓,取辅佐有功的意思以表彰他。嘉的后代,就都以扶为姓氏,世代相传,成为今天扶姓的又一支来源。而据《姓氏急就篇》记载,汉朝时,汉高祖给汉廷尉扶嘉赐姓扶氏。其发祥之地在今河南省境内的河南郡,即今河南洛阳县东北30里处,全国各地扶氏家族都是由河南播迁而出。又有望族于京兆郡,即今陕西长安东一带地方。

今河南省的信阳市光山县、新县、开封市、周口市太康县,湖南省的湘潭市、郴州市、桂东县,福建省的莆田市,重庆市的万州区,广东省的乐昌市九峰镇,贵州省的遵义市、金沙地区,广东省的鹤山市、佛山市,江西省的崇义县,湖北省的石首市、九江市德安县,山东省的青岛市,江苏省的南京市等地,均有扶氏族人分布。

京兆郡:亦称京兆郡、京兆尹,实际上“京兆”不是一个郡,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,“尹”为其太守。西汉太初元年(丁丑,公元前104年)改右内史置京兆尹,为三辅之一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(庚子,公元220年)改京兆尹为京兆郡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。曹魏黄初二年(辛丑,公元221年)封皇子礼为秦公,以京兆郡为秦国,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。魏明帝青龙三年(乙卯,公元235年)封皇子洵为秦王,改京兆国为秦国。齐王(曹芳)正始五年(甲子,公元244年)改为京兆郡,今西安,下属五县,除周至、户县外,均在辖区内。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,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。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、前秦和后秦、西魏、北周相继建都长安(后秦称常安),均在此设置京兆郡(或尹)。隋、唐两朝均都长安,另建新城。隋朝时期称大兴城。唐高宗永徽四年(癸丑,公元653年)改名长安城,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,以雍州为京兆府,置京兆尹。以上称京兆者,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。隋、唐两朝均设京兆尹(郡、府)或雍州,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、大兴(唐改为万年)等二十余县。唐朝以后,长安城不复为都,发展受到一定影响,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。金、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(路),此“京兆”与建都之地无关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、华阴以西一带地区。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,府尹为京兆尹,符合金朝以前“京兆”之意。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“京兆”之称。

河南郡: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。西汉高宗二年(丙申,公元前205年)改为河南郡,治所在雒阳(今河南洛阳)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、伊水下游,双洎河、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,辖二十二县,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、偃师、巩义、荥阳、原阳、中牟、郑州、新郑、新密、临汝、汝阳、伊川、洛阳等县市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,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,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。隋朝初年被废黜,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。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,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。元朝时期为河南路,明、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。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,一直延续至今。

翼汉堂,汉代廷尉扶嘉的母亲在汤溪的边上遇见龙而生了他。汉高祖还是汉王的时候遇到了嘉,嘉劝汉王定三秦。高祖看到嘉的思想出发点是为了辅佐汉室,于是就赐他姓扶。

一、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河北之获鹿,山西之太原,河南之义马,湖北之利川,江西之南康、崇仁,福建之上杭、浦城,广西之灌阳,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土家族、布依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路史》云:“禹臣有扶登氏”,“后简为姓扶”(见《中国姓氏大全》),此当为扶氏之始。

2、《中文大字典》注引《姓氏急就篇》云:“扶氏,汉廷尉扶嘉,高祖以嘉志在扶翼汉室,赐姓扶氏。”蜀之扶氏,即其后也。嘉本姓巫氏,曾劝刘邦定三秦,受赏赐。认为他能“感召神祗,志在扶翊”,遂赐姓“扶”。

3、郑樵注引《魏书·官氏志》云:“乞扶氏(按:或作‘乞伏’)改为扶氏。望出京兆、河南。”

二、

扶姓分布: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

扶姓起源:

1、相传禹臣有扶登氏,见《路史》。扶氏或为扶登氏所改。

2、蜀之扶氏,源出汉时廷尉扶嘉之后。汉高祖以嘉志在扶翼汉室,赐姓扶氏。

3、汉时乌桓人姓,见《汉书·鲜卑传》。

4、北魏时改乞扶氏为扶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

扶姓名人:

扶安,春秋时越大夫。

郡望:京兆,河南。

历史名人

扶姓古代名人

扶猛北周,字宗略。上甲黄土人。在梁朝做官的时候是南洛北司二州刺史。魏时做了罗州刺史。跟随着贺若敦南讨信州,到了白帝城,为百姓着想,不采取强攻的方式,而是抚慰百姓。于是人民都高兴的归附了。使地方的人民生活不受到损失,而且安定治理。因为他的功劳被授为开府仪同三司,封为临江县公。

扶嘉汉代,廷尉,其母于万县之汤溪水侧,感龙生嘉,预占吉凶,多奇中。高祖为汉王时召见,以占卜劝定三秦,赐姓扶氏,谓嘉志在扶诩。拜廷尉,食邑朐【月忍】(Rùn,音闰)。扶嘉原不姓扶,汉祖刘邦为嘉奖他扶翼汉室的功劳,因赐姓扶姓,为扶姓起源的一支。

扶卿汉代,学者。传孔子传《论语》。

扶少明汉代,学者。著有《道德经谱》三卷。

扶克俭明朝时期,字共之,光山人,文士。万历年间进士,是朝廷的御史,所管辖的地区有辽东、山东等地。因为揭发他人而被害入狱过,后来复职,为民造福,政绩很好。谥号为忠毅。

扶姓近代名人

扶廷修(1912-1966),又名扶少淮,河南省光山县人。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任河南光山县独立师第四团连长,红25军第73师223团营部副官,河南游击支队司令部参谋,红25军军部电台管理科科长,红军总供给部总务处处长,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外交部管理科科长。参加了长征。抗日战争时期,任八路军交通局交通科科长,新四军第6纵队司令部副官处处长,第4师22团参谋长,第4师司令部副官处处长,第4师12旅33团团长。解放战争时期,任新四军第4师12旅36团团长,豫皖苏军区参谋处副处长兼管理科科长,军区军政处处长,第二野战军18军后勤部副部长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任进藏部队后方司令部参谋长,西藏军区后勤部副部长,军区副参谋长。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,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。荣获二级八一勋章、二级独立自由勋章,二级解放勋章。1966年9月12日因积劳成疾不幸在成都逝世。终年仅54岁。

郡望

京兆郡:亦称京兆郡、京兆尹,实际上“京兆”不是一个郡,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,“尹”为其太守。西汉太初元年(丁丑,公元前104年)改右内史置京兆尹,为三辅之一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(庚子,公元220年)改京兆尹为京兆郡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。曹魏黄初二年(辛丑,公元221年)封皇子礼为秦公,以京兆郡为秦国,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。魏明帝青龙三年(乙卯,公元235年)封皇子洵为秦王,改京兆国为秦国。齐王(曹芳)正始五年(甲子,公元244年)改为京兆郡,今西安,下属五县,除周至、户县外,均在辖区内。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,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。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、前秦和后秦、西魏、北周相继建都长安(后秦称常安),均在此设置京兆郡(或尹)。隋、唐两朝均都长安,另建新城。隋朝时期称大兴城。唐高宗永徽四年(癸丑,公元653年)改名长安城,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,以雍州为京兆府,置京兆尹。以上称京兆者,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。隋、唐两朝均设京兆尹(郡、府)或雍州,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、大兴(唐改为万年)等二十余县。唐朝以后,长安城不复为都,发展受到一定影响,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。金、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(路),此“京兆”与建都之地无关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、华阴以西一带地区。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,府尹为京兆尹,符合金朝以前“京兆”之意。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“京兆”之称。

河南郡: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。西汉高宗二年(丙申,公元前205年)改为河南郡,治所在雒阳(今河南洛阳)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、伊水下游,双洎河、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,辖二十二县,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、偃师、巩义、荥阳、原阳、中牟、郑州、新郑、新密、临汝、汝阳、伊川、洛阳等县市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,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,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。隋朝初年被废黜,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。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,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。元朝时期为河南路,明、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。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,一直延续至今。

翼汉堂,汉代廷尉扶嘉的母亲在汤溪的边上遇见龙而生了他。汉高祖还是汉王的时候遇到了嘉,嘉劝汉王定三秦。高祖看到嘉的思想出发点是为了辅佐汉室,于是就赐他姓扶。

一、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河北之获鹿,山西之太原,河南之义马,湖北之利川,江西之南康、崇仁,福建之上杭、浦城,广西之灌阳,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土家族、布依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路史》云:“禹臣有扶登氏”,“后简为姓扶”(见《中国姓氏大全》),此当为扶氏之始。

2、《中文大字典》注引《姓氏急就篇》云:“扶氏,汉廷尉扶嘉,高祖以嘉志在扶翼汉室,赐姓扶氏。”蜀之扶氏,即其后也。嘉本姓巫氏,曾劝刘邦定三秦,受赏赐。认为他能“感召神祗,志在扶翊”,遂赐姓“扶”。

3、郑樵注引《魏书·官氏志》云:“乞扶氏(按:或作‘乞伏’)改为扶氏。望出京兆、河南。”

二、

扶姓分布: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

扶姓起源:

1、相传禹臣有扶登氏,见《路史》。扶氏或为扶登氏所改。

2、蜀之扶氏,源出汉时廷尉扶嘉之后。汉高祖以嘉志在扶翼汉室,赐姓扶氏。

3、汉时乌桓人姓,见《汉书·鲜卑传》。

4、北魏时改乞扶氏为扶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

扶姓名人:

扶安,春秋时越大夫。

郡望:京兆,河南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河北之获鹿,山西之太原,河南之义马,湖北之利川,江西之南康、崇仁,福建之上杭、浦城,广西之灌阳,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土家族、布依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路史》云:“禹臣有扶登氏”,“后简为姓扶”(见《中国姓氏大全》),此当为扶氏之始。

2、《中文大字典》注引《姓氏急就篇》云:“扶氏,汉廷尉扶嘉,高祖以嘉志在扶翼汉室,赐姓扶氏。”蜀之扶氏,即其后也。嘉本姓巫氏,曾劝刘邦定三秦,受赏赐。认为他能“感召神祗,志在扶翊”,遂赐姓“扶”。

3、郑樵注引《魏书·官氏志》云:“乞扶氏(按:或作‘乞伏’)改为扶氏。望出京兆、河南。”

二、

扶姓分布: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

扶姓起源:

1、相传禹臣有扶登氏,见《路史》。扶氏或为扶登氏所改。

2、蜀之扶氏,源出汉时廷尉扶嘉之后。汉高祖以嘉志在扶翼汉室,赐姓扶氏。

3、汉时乌桓人姓,见《汉书·鲜卑传》。

4、北魏时改乞扶氏为扶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

扶姓名人:

扶安,春秋时越大夫。

郡望:京兆,河南。

堂号

翼汉堂,汉代廷尉扶嘉的母亲在汤溪的边上遇见龙而生了他。汉高祖还是汉王的时候遇到了嘉,嘉劝汉王定三秦。高祖看到嘉的思想出发点是为了辅佐汉室,于是就赐他姓扶。

一、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河北之获鹿,山西之太原,河南之义马,湖北之利川,江西之南康、崇仁,福建之上杭、浦城,广西之灌阳,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土家族、布依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路史》云:“禹臣有扶登氏”,“后简为姓扶”(见《中国姓氏大全》),此当为扶氏之始。

2、《中文大字典》注引《姓氏急就篇》云:“扶氏,汉廷尉扶嘉,高祖以嘉志在扶翼汉室,赐姓扶氏。”蜀之扶氏,即其后也。嘉本姓巫氏,曾劝刘邦定三秦,受赏赐。认为他能“感召神祗,志在扶翊”,遂赐姓“扶”。

3、郑樵注引《魏书·官氏志》云:“乞扶氏(按:或作‘乞伏’)改为扶氏。望出京兆、河南。”

二、

扶姓分布: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

扶姓起源:

1、相传禹臣有扶登氏,见《路史》。扶氏或为扶登氏所改。

2、蜀之扶氏,源出汉时廷尉扶嘉之后。汉高祖以嘉志在扶翼汉室,赐姓扶氏。

3、汉时乌桓人姓,见《汉书·鲜卑传》。

4、北魏时改乞扶氏为扶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

扶姓名人:

扶安,春秋时越大夫。

郡望:京兆,河南。

back_img
功能直达
分享
反馈
热门应用
学习教育
好工具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