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_img
好工具
>
百家姓
>

部首:殳

五行:金

读音: shū

结构:上下结构

笔画:4

笔顺:撇、横折折/横折弯、横撇/横钩、捺笔顺演示

殳姓图片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4582018年2014年
2013年2007年2006年
1995年1987年1982年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362

内容来源于:hao86.com

起源

殳姓主要源自:姜姓。

殳姓起源一

出自姜姓,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伯陵之子,属于帝王因功获赐的姓氏。相传,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伯陵,同民人吴权的妻子阿女缘妇一见钟情,两人便私下结合了。缘妇后来为伯陵生了三个儿子。第三个儿子名叫殳,是箭靶的发明者,因此,帝尧封他为殳侯,赐他以殳为姓,称殳氏。

殳姓起源二

以兵器名作为姓氏的姓,以兵器名为氏。古代时,每逢一年开始的第一天,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。在这一活动中,有殳仗队和兵甲游行接受检阅。每队各设有将军一人指挥队伍。所谓殳仗队,即后来的仪仗队。殳,是一种竹制的兵器,长一丈二尺,头上不用金属为刃,八棱而尖。殳仗队将军的后代,便以兵器名“殳”作为姓氏。

殳姓起源三

出自有虞氏,以祖名为氏。据《通志.氏族略》载,舜为部落首领时,有虞氏族人殳斨(Qiāng 音枪)为舜大臣。殳斨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“殳”命姓,遂成殳姓一支。得姓始祖:古时候,竹制兵器叫殳,是古老的武器,当远古人类还没使用金属时,狩猎和战争前,要手持殳舞蹈,这即是动员练习,又是祭神和鼓舞士气。后来在上古时,庆典操舞中就有殳仗队,而负责率领殳仗队的官员,他后代人以官职为姓,又形成了一支殳姓。远古时候有个人物叫殳斨,他是舜帝的大臣,殳斨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殳为姓,遂成殳姓一支,故殳氏的后人奉殳斨为殳姓的得姓始祖。

殳氏或是典型的汉族姓氏,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为第三百六十二位门阀。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殳姓源出于姜姓。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,相传炎帝神农氏有个后代发明了箭靶,帝尧因此封他为殳侯。并赐以殳姓。又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孙子伯陵同民人吴权的妻子阿女缘妇一见钟情,两人便私下结合了。缘妇后来为伯陵生了三个儿子,第三个儿子名叫殳,是箭靶的发明者,因此帝尧封他为殳侯,赐他以殳为姓。殳氏就是殳的后人。

今殳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海门市、南通市、苏州市、昆山市、常州市武进区、盐城市射阳县、常熟市、江阴市,浙江省的嘉兴市嘉善县、海盐县、平湖市、海宁市、桐乡市,福建省,上海市的金山区,安徽省的怀远县、蚌埠市,四川省的成都市,甘肃省,云南省,台湾等地。

武功郡:亦称邰国郡、眉邑、郿城、眉县,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置郡,治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部一带地区。眉县最早为西周部落发祥地之一,与紧邻扶风县共称“邰国”。周宣王三十四年(丁未,公元前794年),秦庄公在此筑邑,因地形似眉而取名“眉邑”。眉县正式建置始于战国时期,境内有白起城,周显王二十年(秦孝公十二年,壬申,公元前349年)设为武功县。秦始皇灭六国侯实行郡县制,于今眉县渭北设郿,渭水南仍为武功县,故旧志云“武功太白,去天三百”,西汉因之,故城在今陕西郿县东四十里。东汉建武元年(乙酉,公元25年),撤武功县徙至渭北故斄城(今杨凌地),故治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。西晋太康八年(丁未,公元287年)今眉地称秦国,后复为郿县。西晋亡于汉(前赵)后,其地号曰郿城。北魏时期省美阳县置武功郡,北魏太平真君六年(乙酉,公元445年)改郿城县为平阳县,西魏大统四年(戊午,公元538年)复改为郿城县;北周时期郡废,改美阳置武功县,北周保定元年(辛巳,公元561年)于境内东南设温汤县,北周天和元年(丙戌,公元566年)于县境西南之斜城置云州,北周建德三年(甲午,公元574年)撤消郿城县、温汤县,并入周城县。隋开皇十八年(戊午,公元598年)改周城县为渭滨县,隋大业二年(丙寅,公元606年)改渭滨曰郿县;隋义宁二年(戊寅,公元618年),于郿县东部设凤泉县,并在今眉县境内设郿城郡。唐朝武德元年(戊寅,公元618年)改郿城郡为郇州,旋废,并将郿县城迁于今县城址;唐贞观八年(甲午,公元634年)撤凤泉县,其地并入郿县。金国时期改曰牙亭。元朝世祖至元十六年(己卯,公元1279年)升郿县为郿州,同时废柿林县归并到郿县,此后七百年间一直称为郿县。清朝时期,属陕西乾州(今陕西关中地区),郿县属凤翔府辖地。民国初期属关中道,不久重新划定全国区划,取消道治,郿县为省辖九十二县之一,1938年,改隶陕西省第九督察专员公署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1958年12月1日,根据国务院调整市县规模的通知,郿县被撤销建置并入周至县,1961年9月,依据国务院《汉字简化方案》通知精神,将“郿”字改为“眉”字,至今称眉县,先后隶属于宝鸡分区、宝鸡专员公署、宝鸡地区、宝鸡市管辖。2003年1月19日,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出土了二十七件西周国宝重器,被誉为中国二十一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。王宁贤、王拉乾、王明锁、王勤宁、张勤辉五位农民因发现保护二十七件西周国宝重器有功而与巴金、王蒙、张艺谋等人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杰出文化人物。

武功堂:以望立堂,亦称邰国堂、郿城堂。

一、shū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颇广:今北京,上海之松江,山西之太原、运城、临汾,福建之浦城等地均有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《尚书》殳戕,舜臣。”“以名为氏”。望出武功。

2、《姓氏考略》则云:“或以器为姓。”殳,古代兵器,用竹制造,有棱无刃。《南史》有殳嘉兴(按:此从《郑通志》,《姓氏词典》,以其为汉代人);又有殳真,得道经诀;明代有殳邦清;清代有殳默。

二、

殳姓分布:浙江杭州、萧山、嘉善、上海、安徽淮南、江苏启东、武进、四川中江、甘肃康县、台湾台北、台中等地均有此姓。

殳姓起源:

1、相传黄帝臣伯陵之第三子,尧封其于殳,为殳侯,因氏。舜臣殳��为其后裔。

2、殳,为古代竹兵器,有棱无刃。或以器为氏。

殳姓名人:

殳文通,明宣德中任漳州知府。

郡望:武功。

历史名人

殳姓古代名人

殳默清朝,才女、诗人、书法家,字斋季,小字默姑,九岁能诗,兼精小楷,是浙江嘉兴人。江南女子心灵手巧,而殳默自小学习诗书,书法也好,刺绣极美,名盛一时。

殳帮清明朝,有名的孝子。他生活在明朝初年,社会刚安定,讲究忠孝的风气较盛。殳邦清的两个儿子,也受家教而以孝敬闻名。

殳季真汉朝,(生卒年待考),著名汉朝学者(一说南朝宋国)学者。宋明帝时,曾得《道经诀》。

殳文明朝,(生卒年待考),著名大臣。任福建漳州知府,有政绩。

殳君素明朝,(生卒年待考),字质夫;吴人(今江苏苏州)。著名画家。师从文嘉钱谷,为入室弟子,有出蓝之美。候懋功、朱朗之流亚。按画体元诠有金陵殳质,字质甫,工山水。是否一人,待考。

殳胤执明朝,(生卒年待考),殳君素之子;吴人(今江苏苏州)。著名画家。善山水。

殳斨帝舜時期大臣。

殳邦清明朝,孝子。

郡望

武功郡:亦称邰国郡、眉邑、郿城、眉县,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置郡,治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部一带地区。眉县最早为西周部落发祥地之一,与紧邻扶风县共称“邰国”。周宣王三十四年(丁未,公元前794年),秦庄公在此筑邑,因地形似眉而取名“眉邑”。眉县正式建置始于战国时期,境内有白起城,周显王二十年(秦孝公十二年,壬申,公元前349年)设为武功县。秦始皇灭六国侯实行郡县制,于今眉县渭北设郿,渭水南仍为武功县,故旧志云“武功太白,去天三百”,西汉因之,故城在今陕西郿县东四十里。东汉建武元年(乙酉,公元25年),撤武功县徙至渭北故斄城(今杨凌地),故治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。西晋太康八年(丁未,公元287年)今眉地称秦国,后复为郿县。西晋亡于汉(前赵)后,其地号曰郿城。北魏时期省美阳县置武功郡,北魏太平真君六年(乙酉,公元445年)改郿城县为平阳县,西魏大统四年(戊午,公元538年)复改为郿城县;北周时期郡废,改美阳置武功县,北周保定元年(辛巳,公元561年)于境内东南设温汤县,北周天和元年(丙戌,公元566年)于县境西南之斜城置云州,北周建德三年(甲午,公元574年)撤消郿城县、温汤县,并入周城县。隋开皇十八年(戊午,公元598年)改周城县为渭滨县,隋大业二年(丙寅,公元606年)改渭滨曰郿县;隋义宁二年(戊寅,公元618年),于郿县东部设凤泉县,并在今眉县境内设郿城郡。唐朝武德元年(戊寅,公元618年)改郿城郡为郇州,旋废,并将郿县城迁于今县城址;唐贞观八年(甲午,公元634年)撤凤泉县,其地并入郿县。金国时期改曰牙亭。元朝世祖至元十六年(己卯,公元1279年)升郿县为郿州,同时废柿林县归并到郿县,此后七百年间一直称为郿县。清朝时期,属陕西乾州(今陕西关中地区),郿县属凤翔府辖地。民国初期属关中道,不久重新划定全国区划,取消道治,郿县为省辖九十二县之一,1938年,改隶陕西省第九督察专员公署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1958年12月1日,根据国务院调整市县规模的通知,郿县被撤销建置并入周至县,1961年9月,依据国务院《汉字简化方案》通知精神,将“郿”字改为“眉”字,至今称眉县,先后隶属于宝鸡分区、宝鸡专员公署、宝鸡地区、宝鸡市管辖。2003年1月19日,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出土了二十七件西周国宝重器,被誉为中国二十一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。王宁贤、王拉乾、王明锁、王勤宁、张勤辉五位农民因发现保护二十七件西周国宝重器有功而与巴金、王蒙、张艺谋等人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杰出文化人物。

武功堂:以望立堂,亦称邰国堂、郿城堂。

一、shū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颇广:今北京,上海之松江,山西之太原、运城、临汾,福建之浦城等地均有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《尚书》殳戕,舜臣。”“以名为氏”。望出武功。

2、《姓氏考略》则云:“或以器为姓。”殳,古代兵器,用竹制造,有棱无刃。《南史》有殳嘉兴(按:此从《郑通志》,《姓氏词典》,以其为汉代人);又有殳真,得道经诀;明代有殳邦清;清代有殳默。

二、

殳姓分布:浙江杭州、萧山、嘉善、上海、安徽淮南、江苏启东、武进、四川中江、甘肃康县、台湾台北、台中等地均有此姓。

殳姓起源:

1、相传黄帝臣伯陵之第三子,尧封其于殳,为殳侯,因氏。舜臣殳��为其后裔。

2、殳,为古代竹兵器,有棱无刃。或以器为氏。

殳姓名人:

殳文通,明宣德中任漳州知府。

郡望:武功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shū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颇广:今北京,上海之松江,山西之太原、运城、临汾,福建之浦城等地均有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《尚书》殳戕,舜臣。”“以名为氏”。望出武功。

2、《姓氏考略》则云:“或以器为姓。”殳,古代兵器,用竹制造,有棱无刃。《南史》有殳嘉兴(按:此从《郑通志》,《姓氏词典》,以其为汉代人);又有殳真,得道经诀;明代有殳邦清;清代有殳默。

二、

殳姓分布:浙江杭州、萧山、嘉善、上海、安徽淮南、江苏启东、武进、四川中江、甘肃康县、台湾台北、台中等地均有此姓。

殳姓起源:

1、相传黄帝臣伯陵之第三子,尧封其于殳,为殳侯,因氏。舜臣殳��为其后裔。

2、殳,为古代竹兵器,有棱无刃。或以器为氏。

殳姓名人:

殳文通,明宣德中任漳州知府。

郡望:武功。

堂号

武功堂:以望立堂,亦称邰国堂、郿城堂。

一、shū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颇广:今北京,上海之松江,山西之太原、运城、临汾,福建之浦城等地均有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《尚书》殳戕,舜臣。”“以名为氏”。望出武功。

2、《姓氏考略》则云:“或以器为姓。”殳,古代兵器,用竹制造,有棱无刃。《南史》有殳嘉兴(按:此从《郑通志》,《姓氏词典》,以其为汉代人);又有殳真,得道经诀;明代有殳邦清;清代有殳默。

二、

殳姓分布:浙江杭州、萧山、嘉善、上海、安徽淮南、江苏启东、武进、四川中江、甘肃康县、台湾台北、台中等地均有此姓。

殳姓起源:

1、相传黄帝臣伯陵之第三子,尧封其于殳,为殳侯,因氏。舜臣殳��为其后裔。

2、殳,为古代竹兵器,有棱无刃。或以器为氏。

殳姓名人:

殳文通,明宣德中任漳州知府。

郡望:武功。

back_img
功能直达
分享
反馈
热门应用
学习教育
好工具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