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_img
好工具
>
百家姓
>

部首:豸

五行:水

读音: bào

结构:左右结构

笔画:10

部外笔画:3

笔顺:撇、点、点、撇、弯钩、撇、撇、撇、横折钩、点笔顺演示

豹姓图片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23632018年2014年
2013年2007年2006年
1995年1987年1982年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

内容来源于:hao86.com

起源

豹姓主要源自:姜姓、姬姓。

豹姓豹姓起源一

源于高辛氏,出自上古黄帝的第二世孙帝喾三子契之后裔,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。据史籍《左传》记载:上古黄帝的第二世孙帝喾,号娇极子,名姬夋。帝喾生而祥灵,十五岁时佐颛顼帝受封于辛,一百三十岁时以水德代高阳氏为天子,以其肇于帝,故号高辛氏,领有高辛氏部落,建都于亳。帝喾纳有四妃:元妃有邵氏女,名姜嫄,与帝礼祀上帝而生后稷;二妃为陈锋氏女,名庆都,有赤龙之祥,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;三妃为有娥氏女,名简狄,祈于高襟,有飞燕之祥而生契;四妃为娥訾氏女,名常仪,生子挚。帝喾在位七十年逝世,终年一百零五岁,葬于顿丘。子挚嗣立。高辛氏部落包含两个胞族,八个氏族。一个胞族集团是以后稷为主的嫡支群体,包括有伯奋氏、仲堪氏、叔献氏、季仲氏四个氏族群体,另一个胞族集团则为尧、契、挚的庶支群体,包括有伯虎氏、仲熊氏、叔豹氏、季狸氏四个氏族群体。实际上,这八个氏族的代表人物被史书称为才德八人,世称“八元”。在舜帝时期,时为臣子的尧又推举了贤者八人,世称“八恺”。在史籍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中记载:“舜臣尧,举八恺,使主后土,以揆百事,莫不时序,地平天成。”孔颖达疏:“恺,和也,言其和于物也”。在史籍《旧唐书·韦凑传》中记载:“八凯、五臣,舜之良佐也”。辅佐舜帝的八恺就是:苍舒、隤敳、梼戭、大临、尨降、庭坚、仲容、叔达。而五臣则指:尧、朱、罴、雒陶、瞽叟。

“八元”之中的叔豹,实际上也是高辛氏的子侄,有才德,为契一系,以花豹为图腾,其子孙以氏族名称为姓氏,称叔豹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豹氏。该支豹氏主要分布在古琼州地区即今海南省,成为黎族的先民,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,世代相传至今。

豹姓豹姓起源二

源于姜姓,出自远古时期蚩尤部落的三苗族,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。蚩尤,是苗族的一位大祖神,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。至今在苗族的民俗中仍有许多崇拜蚩尤的重要活动。这是几千年的历史中顽强地保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,是中国各民族特别是苗族历史发展的结果。蚩尤为中国上古重要历史人物,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,他所代表的九黎部落,早先活动在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等中原地区,他们首先发明和使用了金属工具与武器,有很高的文化,很强的军事力量,与轩辕氏部落联盟的黄帝势均力敌,并且有密切的联系。蚩尤可能是炎帝的后代,而炎帝与黄帝乃是同胞兄弟。炎帝与蚩尤曾先后同黄帝大战于河北涿鹿阪泉一带,大战之后,蚩尤族一部向南方迁徙,而许多人则留在北方,逐渐与黄帝族融合为一,所以他们保持着对其英雄祖先蚩尤的无比崇拜。如今苗族人民中保留有“枫木崇拜”的民俗,甚至以枫木为图腾。据史籍《山海经》记载:“有宋山者,有赤蛇,名曰育蛇。有木生山上,名曰枫木。枫木,蚩尤所弃其桎梏,是为枫木。”后来郭璞注释:“蚩尤为黄帝所得,械而杀之,已摘弃其械,化而为树也。”又说明枫树即今香树。这个传说与蚩尤血传说相似,都是因为蚩尤族人对蚩尤被杀一事的怀念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想像。晚秋,枫树的叶片是红色的,正和蚩尤血相映照。此类记载颇多,如在史籍《轩辕本纪》中记载:“杀蚩尤于黎山之丘,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,其械后华为枫木之林。”在史籍《述异记》中更记术了枫木成精变为人形的灵怪传说:“南中有枫子鬼,枫木之老者,为人形,亦呼为炎枫。”甚至在典籍《南方算术状》中也记述:“枫人,五岭之间多枫木,岁久则生瘿瘤,一夕遇暴骤雨,其树赘暗长三五尺,谓之枫人。越巫取之作术,有通神之验。”由于枫木是一种灵木,因而苗族对枫木的崇拜古已有之,在苗族生活中,枫木的神化性更强。在著名的《苗族史诗》中,《枫木歌》是史诗的核心部分之一,把苗族的来源、人类始祖都说成是从枫木中产生的。主要情节为:远古枫树生出了原始女神榜妹留,妹榜留生下了十二个蛋,这十二个蛋中又生出了人类始祖姜央、龙、虎、豹、雷公等等。在《苗族史诗》中,既存在着对枫树的图腾崇拜观念,也存在着卵生神话的观念。而卵生神话观念又与鸟图腾的民俗文化有关,如殷商就是有玄鸟图腾崇拜的,其祖先是就神话传说中的契,即是其母简狄吞食玄鸟卵之后怀孕生出的。炎帝姜姓和姜央同姓。蚩尤九黎部落亦曾居住在山东、河南、河北一带,他们有很多部落,也有许多图腾。“兄弟七十二人”或“八十一人”,正是说明其联盟中部落氏族之多。

在史籍《竹书纪年》中记载:“兄弟七十二人属于蚩尤各族,有熊氏、罴氏、虎氏、豹氏……诸氏。”在涿鹿大战失败以后,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曾受到黄帝联盟的多次征讨,因此不断迁徙,向西者后为犬戎、西羌,向南者后为三苗,他们的史迹是悠久而深刻的。九黎部落向西的一支,据史籍《拾遗记》记载:“轩辕去蚩尤之凶,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,迁恶者于有北之乡。”在史籍《遁甲开山图》中已有“蚩尤者,炎帝之后,与少昊治西方之金”的记载。在史籍《尚书·尧典》中说舜“窜三苗于三危”。在典籍《孟子·万章》中记载:“杀三苗于三危”。在史籍《地道记》中记载:“陇西郡首阳有三危,三苗所处……鸟鼠同穴西有三危山,三苗所处是也。”三危山,即今甘肃剩敦煌市东部的三危山,离千佛洞不远。西羌、西戎,皆与苗族有关。犬戎是以犬为图腾的,苗族中亦有盘瓠犬为重要图腾者。在史籍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中记载:“西羌之本,出自三苗。”由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铜器是甘肃东乡县出土的。而古西域中亚一带早在五千年前已发现了铜器。这或许就苗族祖先有关。另外,在史籍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中记载:“西北海外,黑水之北,有人有翼,名曰苗族。”而在史籍《神异经·西荒经》中也记载:“西北荒中有人,面目手足皆人形,而胳下有翼,不能飞,为人饕餮,淫逸无理,名曰苗族。”这些记载虽然比较简短且荒诞,有明显的正统思想的偏见,而且并不精确也不全面,但却反映了九黎部落流向西北的历史事实,这是不可能凭空捏造的。三苗的大部则迁往西南,期间经历了许多次的战斗与转移。在史籍《五帝本纪》中,汉朝学者郑玄注释:“有苗,九黎之后,颛顼代少昊诛九黎,分流其子孙为三苗国。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,尧兴又诛之,尧未在朝,舜臣又窜之。后禹嗣位,又在洞庭逆合,禹又诛之。”经过颛顼、尧、舜、禹的连续多次征伐,逐步将三苗驱赶到西南蛮荒之地。其迁徙路线,据近年苗族学者唐春芳的研究,在其论文《试论苗族的原始居地》中,把苗族口碑、习俗资料与古文献对照研究,可以发现其相当吻合。蚩尤作为苗族的“第一祖先”,始终受到各地苗族人民的崇敬与纪念,在苗族人民的生活、习俗及民间文艺中有许多表现。许多古史传说,尽管有神话思维的幻想成分。却往往与古代文献资料不谋而合,这充分说明民间习俗、民间文艺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。它可以印证并补充书面文献,是更生动的历史资料,人们要善于应用它们。

苗族豹氏,就是源自蚩尤的九黎部落联盟中“兄弟七十二人”或“八十一人”之一,实际上就是其中以豹为图腾的部落,世代以豹为姓氏,称豹氏,是中华民族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。

豹姓豹姓起源三

源于姬姓,出自西周初期王朝官位豹侯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西周时期,周王朝设有四大侯爵,分别为射侯(程侯)、虎侯、熊侯、豹侯,是为西周分别统领四方军队的最高统帅,地位在卿大夫以下。其职分别掌管:射侯(程侯)负责东方,虎侯负责南方、熊侯负责西方、豹侯负责北方。这在典籍《周礼·天官·司裘》中记载有:“王大射,则共虎侯、熊侯、豹侯,设其鹄。注:豹侯,卿大夫以下所射。”西周王朝,传承轩辕氏部落联盟的图腾标志,总体上是由西向东、向南发展,相对弱视北方,因此豹侯居末。

豹侯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豹氏,多为军健家族,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。

豹姓豹姓起源四

源于姬姓,出自西周初期王朝官位豹尾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豹尾,即东周时期军制,又称辇尾,出自周制豹尾车,即君王出行时的后卫车辆,职掌负责者称豹尾,后在各诸侯国中皆设有类似的建制,称“殿后令”,官秩一千石,是极其重要的军制官位,也就是俗称的后卫将军。史籍《后汉书·古今注》中记载:“豹尾车,周制也。古军正建之,今唯乗舆建焉。”到汉朝时期,帝王乘辇车队的末尾、军队战车和辎重车队的最后一辆车上,商家货运车队的最后一辆车上,则悬挂一条豹子的尾巴,以示最末,因此也称其为“豹尾”。“豹尾”通过后,宫门、城门、隘门、李门都要关闭大门,仅留人员通行的小门。

负责后卫的将领之后裔子孙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豹氏,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。

豹姓豹姓起源五

源于傣族,出自西双版纳古老的克木族人群体,属于以图腾信仰为氏。远古时期,原始人对许多自然因素或现象不理解,产生恐惧、敬畏,或由于某些突发事件而使他们认定与其有重要的关系,就可能成为该民族的图腾而加以崇拜。西双版纳的各民族都是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的民族,其图腾崇拜就多与热带雨林中的一些动植物有关。随着时代的推移,有些民族或部落曾有过的图腾崇拜逐渐淡化,而有些则一直保持至近代。

傣族是西双版纳的主体民族,他们并没有整个民族的图腾崇拜。在历史上曾认为龙为傣族的图腾,而据研究,历史上著名的“九隆神话”中的对龙图腾的崇拜者乃是哀牢夷。虽然在神话中也有傣族的首领,即带领他们迁徙到西双版纳的首领叭阿拉武,他的母亲就在跟他外祖母看守菜园时,一群野牛闯进园内,吃了很多瓜果,她拾吃了牛王吃剩下的椰子而生了他,他也认牛为父亲,但牛并没有成为傣族的图腾崇拜。对于白象,各勐均有一些神话,也有“白象神”,象可能曾是其图腾崇拜。但在勐腊、景洪的一些地方,历史上却有以白象祭勐神之规,岂不是对其祖先的不敬,令人费解,后来白象没有了,才“以(白)猪抵象”。在热带雨林中,至近代还保持着动植物图腾崇拜的有克木人,这个民族约有四十万人,主要居住在越南、老挝和缅甸等国家,在西双版纳地区仅有两千余人,住在勐腊县南腊河两岸。在这个民族里,根据其不同的图腾崇拜,有“白头翁氏”、“水鸟氏”、“虎豹氏”、“小米雀”、“八哥氏”、“树蕨氏”、“野猫氏”、“秧鸡氏”、“犀鸟氏”、“松鼠氏”、“猴氏”等十八个以动植物为崇拜对象的氏族,就像内地杂姓的大村庄一样,十分奇特。克木人同族内可通婚,而同氏族内不能通婚,且男随父姓、女随母姓。例如树蕨氏男性与水鸟氏女性结婚,他们生下的男孩为树蕨氏,生下的女儿为水鸟氏。“虎”、“豹”、“白头翁”、“树蕨”、“八哥”等一般为男性的姓氏,“水鸟”、“小米雀”、“秧鸡”、“松鼠”则为女性姓氏。由于图腾崇拜,克木人一律不捕杀、不砍伐象征自己氏族的动物、植物,如“虎氏族”决不捕杀老虎,“豹氏族”决不捕杀豹子,“树蕨族”不能砍伐树蕨。传说,克木人各氏族的动植物图腾都和他们的祖先有直接联系,如“虎氏族”的由来是:从前有个人非常怕虎,甚至不敢下地干活,一天村民们打了一头老虎抬回村里,他在众人的鼓舞下,壮着胆子摸虎皮、虎牙,不料,手指被锋利的虎牙划破,不久就死去,从此,他的后代就姓虎。按照他们传统,认为打(采)或吃了该氏族的图腾,就等于吃了自己的祖先,将会遭受灾难。克木人极端尊重代表自己姓氏的某种动植物,实际上表示对祖先的尊重。

汉、唐以来的许多古籍中,常有对包括西双版纳各民族在内的“百夷”的“文身”描述,历史非常久远。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各民族中,主要是傣族、布朗族的男子都有文身(纹身)的习俗。他们在腿、胸、背、臂等处,用针刺各种纹饰,涂以蓝靛色植物液体或动物胆汁等,成青色而终生不褪。据近代文献《车里》一书的记载,各个氏族文身的图案各不相同,大体可分为四类:一是动物类,有象、虎、豹、龙马、鹿、猴等;第二类的图案有云纹、方形、圆形、花卉等;三是文字类,有傣文佛咒和成句佛经;四是其他类,主要是几何图形。对于为何文身,不仅近现代学者们看法不同,就是文身者也说法不一。其实各民族以文身作为一种习俗,有一个漫长的发展、演变的历史过程。在唐朝以前,汉文古籍就说越人“敬巫鬼”、“畏鬼神”。包括傣族在内的各族人的文身是源于古越人的“断发文身”,起因正如宋朝史籍《淮南子》一书中所记载的,“陆事寡而水事众,于是人们就被发文身,以象鳞虫”,即“为蛟龙之状,以入水,蛟龙不伤也”,是一种朴素的仿生现象,核心就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心态。在傣族古老的传说中,有一位男青年得到龙女的帮助,在身上刺了很多鱼鳞状的花纹,入水时,水向两边分开,水怪也不伤害。傣族中另有一个古老传说,一位青年男子因了有文身,反而吓坏了魔鬼,因此乘机杀死了恶魔。这就把文身作为一种避邪防害的巫术崇拜。

在唐、宋以后的一些古籍中,把文身的蛮夷分为“绣脚蛮”、“绣面蛮”和“雕题蛮”数种。明朝时期的《百夷传》中记载:“不黥足者,则众皆嗤之,曰妇人也,非百夷种类也”。说明其时已进入父系社会,文身既示男女之别,又别民族之异。在文身图案中的傣文、佛碣则是在佛教传入和有了文字以后的发展。傣族传说是佛祖为了使小和尚专心听经、以修正果而画上的花纹。这也许是为了展示男人在佛寺接受了教育,已由“生人”变成了有知识的“熟人”吧!而许多青年文身者自说,文身是为了赢得异性的爱情,也十分地有道理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文身,追根溯源应是他们信鬼神的先民对某些活动如上山打猎、下河捕鱼,对有害动物或想象中的“怪物”的恐惧。后来,尚巫咒的先民认为龙虽恶、虎虽毒,豹虽凶,但它们也不会伤其幼儿,身上有了鱼鳞状和猛兽图案以及后来的佛碣,既可把自己当成“龙儿”、“虎子”、“豹崽”,又可以求得神、佛的庇佑。文身就是古代人们为适应特殊环境,以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心态和所采取的谋略。傣族是一个普遍爱水的民族,民居村、寨一般都是傍水而建的。寨旁都建有水井,井水除供饮用、洗涤外,也供新年节泼水之用。井旁有宽敞的场地,水井位置多在村头、寨旁,与村寨保持一定距离,修有排水沟,保持井水的卫生。傣族对井台、井栏、井盖的设计、建筑装饰都十分讲究,形成了一种具有突出民族特色的井塔。井门旁或饰以泥塑巨龙,以示高贵;或饰以大象、孔雀雕塑,以示幸福和吉祥。傣家人认为圣洁的水是土地神楠妥纳妮赐给的,为了让生命之水永不枯竭,就按自己的宗教信仰修建了不同样式的井塔,以寄托美好的愿望。

傣族系克木人中的“豹氏族”,就以豹为自己的姓氏,称豹氏,主要分布于云南、广西、越南、缅甸、老挝、柬埔寨等地区和国家。

豹姓豹姓起源六

源于姬姓,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大夫西门豹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战国时期,魏国在魏文侯魏斯执政时期(公元前446~前396年在位),属下有一个大夫叫“豹”,是个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水利家、无神论者,他曾立下赫赫战功,赐居魏国都城(安邑,今山西夏县)的西门,因称西门豹。后出任邺县令尹(今河北临漳邺镇,一说今河南安阳北十八公里处)。

在西门豹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,称豹氏、西门氏、门氏,世代相传至今,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。

豹姓豹姓起源七

源于蒙古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蒙古族伊日毕斯氏,源出明朝时期的蒙古瓦剌部,为蒙古民族对勇士的一种称谓,汉义“金钱豹”,多为蒙古民族为勇敢而又机灵的孩子所取的名字,后逐渐成为姓氏。

在明清之际,有伊日毕斯氏族人取其汉义为汉化姓氏者,称豹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豹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多民族、多源流姓氏群体,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,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七百一十位,多以儋州、洛阳为郡望。

今重庆市的巴县,四川省的成都市,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、包头市,海南省的儋州市昌江县,台湾省的台南市等地,均有豹氏族人分布。

至来县:亦称昌化,即今海南省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,为汉武帝开拓之疆域。西汉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年),置至来县,属儋耳郡地,汉昭帝年间属珠崖郡地,东汉建武帝年间属崖州地。隋大业三年(公元607年)改为昌化县(将至来县拆义伦、昌化、吉安三县,昌化、吉安设在今昌江县境内)。唐贞观年间撤昌化,置吉安县,辖于岭南道,五代时期属儋州,归南汉。宋熙宁六年(公元1073年)改儋州为昌化军,废昌化并入藤桥镇,宋元丰年间复置昌化县。元、明、清因之。民国三年(公元1914年),昌化县易名为昌江县,隶属广东省管辖。1949年1月,昌江县与感恩县合并为昌感县。1958年12月,昌感、白沙、东方三县合并为东方县(时称东方大县)。1961年6月,三县分设,新置昌江县。1987年12月30日,改名为昌江黎族自治县,1988年4月海南建省后,直辖于海南省。昌江境内,世居着汉、黎、苗等民族。自古以来,昌江县城屡经变迁。西汉置至来县,县治设在今昌化镇旧县村,宋代昌化县移昌江二水州中(今东方市四更镇旦场村东侧),明正统八年(公元1443年)又迁千户所(即今新城村),清道光二十一年(公元1884年)又重迁回昌化城。1961年6月后,昌江县人民政府一直设在石碌镇。石碌镇以石碌岭得名,1964年7月,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昌江县县城。石碌镇位于海南岛西部距海口市一百九十公里处,坐落在石碌河中游,原是黎族居住得山区,三百多年前因在此发现铜矿,民间开采,始有儋州人迁居,尔后迁居者众,设店营商,渐成集镇。新中国成立后,随着海南铁矿得恢复建设,集镇不断扩大,经济日趋繁荣,经过几十年得开发建设,石碌镇如今成为昌江经济、政治、文化和交通中心。从此,昌江成了海南西部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窗口,海南西部的开放地带逐步形成,依托资源优势,重点发展成海南全省的重工业区和热带高效农业基地,并为琼台经济合作开辟出一条新路。

洛阳郡: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,历史上被称为“河南”,与“河东”、“河内”相对应,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。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,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。西周时期,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,此为成周城所在,是西周王朝的东都,直属于周天子。东周时期,雒邑为首都,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。战国时期,雒邑改称雒阳。秦置三川郡,郡治雒阳,辖今三门峡市(除灵宝外)、洛阳市(栾川西部除外)、巩义市、荥阳市、郑州市区、中牟县、原阳县。西汉时期,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,西部属弘农郡。从这一时期开始,“河南”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,直到清朝。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,“河南郡”、“河南尹”或者“河南府”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。此时的河南郡,辖今偃师市、孟津县、巩义市、荥阳市、郑州市区、中牟县、新郑县、新密市、原阳县、汝阳县、伊川县、汝州市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、宜阳县、新安县、洛宁县、嵩县、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。东汉时期,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,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,辖区不变。三国时期,属曹魏。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。河南尹有所扩大,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、孟津县、巩义市、荥阳市、郑州市区、中牟县、新郑县、新密市、原阳县、汝阳县、伊川县、汝州市、登封市、禹州市、嵩县。跟两汉时期相比,多了登封、禹州、嵩县。西晋时期,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。不同之处在于,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,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,包含今天的荥阳市、郑州市区、中牟县、新郑市、新密市、原阳县。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,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。此时,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、孟津、巩义、登封、汝州、伊川、汝阳、禹州、嵩县、新安。东晋十六国时期,天下大乱,行政区划已不可考。唯一可以肯定的是,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。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。北魏统一北方后,迁都洛阳,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。另置渑池郡,其他各郡无变化。但新设了很多县。隋朝统一天下,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,以东都洛阳为中心。辖今偃师、孟津、巩义、登封、伊川、嵩县、宜阳、新安、渑池、陕县等地。汝州、汝阳该属襄城郡,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。唐朝区划变化很大。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,仍以洛阳为中心。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,加入了今禹州市、新密市、洛宁县、济源市、温县、孟州市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,增设陕州、孟州(唐朝中后期设置),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。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,辖今日巩义、登封、渑池、偃师、孟津、伊川、新安、宜阳、洛宁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,辖今日巩义、登封、渑池、偃师、孟津、新安、宜阳大部、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,从此以后,“河南”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。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,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。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,收纳了灵宝、陕县、洛宁。其他方向不变。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,又增加了卢氏、栾川、嵩县、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,包括今天的陕县、灵宝、卢氏,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。民国元年(壬子,公元1912年),民国建立,废河南府,设河洛道,道尹公置驻洛阳,辖洛阳、偃师等十九县。民国十二年(癸亥,公元1923年),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,洛阳成为河南省会。民国二十一年(壬申,公元1932),日寇进攻上海,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,并一度迁洛办公。民国二十八年(己卯,公元1939年)秋,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,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。民国三十七年(戊子,公元1948年),洛阳解放,析洛阳县城区置市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。1949年12月,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。1954年,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。1955年,洛阳县撤销,一部分并入洛阳市,其余部分划入偃师、孟津等县。1956年,建成洛阳市老城区、西工区和郊区,次年成立瀍河区。1982年,经国务院批准,新成立吉利区。1983年新安、孟津、偃师改隶洛阳市,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。1986年,洛阳地区撤销,洛宁、宜阳、嵩县、栾川、汝阳、伊川改属洛阳市。1993年,偃师县改为偃师市。2000年6月,经国务院批准,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。洛阳附近的各县中,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、孟津、巩义、登封。其中偃师、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,从未改变。其次是巩义,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,也有三千多年。再次是登封,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,有一千七百多年。而其他的各县(市)如新安、宜阳、伊川、渑池、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,而栾川、卢氏、陕县、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。另外,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,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。洛阳现辖偃师市、孟津、新安、洛宁、宜阳、伊川、嵩县、栾川、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、西工、老城、廛河、洛龙区、吉利、高新七个城市区。

儋州:古称“儋耳”。秦朝时期为象郡之外徼,又为离耳国。汉朝元封元年(辛未,公元前110年),汉武帝在海南岛置珠崖、儋耳两郡,儋耳郡领二县:至来、九龙。汉始元五年(己亥,公元前82年)省儋耳并入珠崖郡,后并罢珠崖。汉永平十八年(乙亥,公元75年)儋耳降附,以潼伊为太守。三国时期吴赤乌五年(壬戌,公元242年)讨平儋耳珠崖,以珠崖郡于徐闻。南齐时期属越州。南朝梁大同中期(公元539~541年)置崖州于废儋耳之地,即今儋州。南朝陈时崖州仍梁制。隋朝大业三年(丁卯,公元607年)改崖州为珠崖郡,又折崖之西南地,置临振郡。唐武德五年(壬午,公元622年)改郡为州,将“儋耳郡”改为“儋州”。唐乾元元年(戊戌,公元758年)复为儋州。五代南汉时期儋州仍沿袭唐制,废富罗县。宋朝熙宁六年(癸丑,公元1073年)降为昌化军。宋端平二年(戊戌,公元1235年)改为南宁军。元朝时期为南宁军,隶属于琼州。明朝洪武元年(戊申,公元1368年)为南宁军,仍属广西,不久废军号,复为儋州,仍领三县,但属于广东。明洪武三年(庚戌,公元1370年)以属琼州府,明洪武十九年(丙寅,公元1386年)以感恩改属崖州。清朝初期琼府管三州、十县,三州就是儋州、崖州、万州。民国时期均设州为县,又称儋县。1950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,至1992年儋县建制一直没有改变。1993年3月,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儋县,设立儋州市(县级市)。儋州自建制以来,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。

洛阳堂:以望立堂。

儋州堂:以望立堂,亦称儋耳堂、珠崖堂。

一、bào

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台湾,山西之运城、临汾、长治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山西人口姓氏大全》收载。《姓氏考略》亦载,其注引《风俗通》云:“八元叔豹之后。”相传帝喾高辛氏时(或云“帝喾”,即“帝舜”)有才子八人,即伯奋、仲堪、叔献、季仲、伯虎、仲熊、叔豹、季狸,“天下之民谓之八元”。所谓“八元”,实为由两个不同氏族发展而成的八个部落,当是以部落为姓氏。三国时魏有豹皮公。

二、

豹姓分布:山东五莲、台湾南投、河南巩县、郑州等地均有此姓。

豹姓起源:相传为古帝辛高氏时八才子之一叔豹之后,见《风俗通》。

豹姓名人:

豹皮公,三国时魏骑将。

郡望:高阳。

历史名人

豹姓古代名人

豹皮公北魏人。参见“焦度,百度百科”:度少有气干,便弓马。孝武初,青州刺史颜师伯出镇滑台,度领幢主送之,与魏豹皮公遇,交槊斗,豹皮公坠地,禽其具装马,手杀数十人。

郡望

至来县:亦称昌化,即今海南省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,为汉武帝开拓之疆域。西汉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年),置至来县,属儋耳郡地,汉昭帝年间属珠崖郡地,东汉建武帝年间属崖州地。隋大业三年(公元607年)改为昌化县(将至来县拆义伦、昌化、吉安三县,昌化、吉安设在今昌江县境内)。唐贞观年间撤昌化,置吉安县,辖于岭南道,五代时期属儋州,归南汉。宋熙宁六年(公元1073年)改儋州为昌化军,废昌化并入藤桥镇,宋元丰年间复置昌化县。元、明、清因之。民国三年(公元1914年),昌化县易名为昌江县,隶属广东省管辖。1949年1月,昌江县与感恩县合并为昌感县。1958年12月,昌感、白沙、东方三县合并为东方县(时称东方大县)。1961年6月,三县分设,新置昌江县。1987年12月30日,改名为昌江黎族自治县,1988年4月海南建省后,直辖于海南省。昌江境内,世居着汉、黎、苗等民族。自古以来,昌江县城屡经变迁。西汉置至来县,县治设在今昌化镇旧县村,宋代昌化县移昌江二水州中(今东方市四更镇旦场村东侧),明正统八年(公元1443年)又迁千户所(即今新城村),清道光二十一年(公元1884年)又重迁回昌化城。1961年6月后,昌江县人民政府一直设在石碌镇。石碌镇以石碌岭得名,1964年7月,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昌江县县城。石碌镇位于海南岛西部距海口市一百九十公里处,坐落在石碌河中游,原是黎族居住得山区,三百多年前因在此发现铜矿,民间开采,始有儋州人迁居,尔后迁居者众,设店营商,渐成集镇。新中国成立后,随着海南铁矿得恢复建设,集镇不断扩大,经济日趋繁荣,经过几十年得开发建设,石碌镇如今成为昌江经济、政治、文化和交通中心。从此,昌江成了海南西部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窗口,海南西部的开放地带逐步形成,依托资源优势,重点发展成海南全省的重工业区和热带高效农业基地,并为琼台经济合作开辟出一条新路。

洛阳郡: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,历史上被称为“河南”,与“河东”、“河内”相对应,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。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,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。西周时期,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,此为成周城所在,是西周王朝的东都,直属于周天子。东周时期,雒邑为首都,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。战国时期,雒邑改称雒阳。秦置三川郡,郡治雒阳,辖今三门峡市(除灵宝外)、洛阳市(栾川西部除外)、巩义市、荥阳市、郑州市区、中牟县、原阳县。西汉时期,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,西部属弘农郡。从这一时期开始,“河南”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,直到清朝。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,“河南郡”、“河南尹”或者“河南府”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。此时的河南郡,辖今偃师市、孟津县、巩义市、荥阳市、郑州市区、中牟县、新郑县、新密市、原阳县、汝阳县、伊川县、汝州市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、宜阳县、新安县、洛宁县、嵩县、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。东汉时期,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,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,辖区不变。三国时期,属曹魏。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。河南尹有所扩大,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、孟津县、巩义市、荥阳市、郑州市区、中牟县、新郑县、新密市、原阳县、汝阳县、伊川县、汝州市、登封市、禹州市、嵩县。跟两汉时期相比,多了登封、禹州、嵩县。西晋时期,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。不同之处在于,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,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,包含今天的荥阳市、郑州市区、中牟县、新郑市、新密市、原阳县。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,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。此时,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、孟津、巩义、登封、汝州、伊川、汝阳、禹州、嵩县、新安。东晋十六国时期,天下大乱,行政区划已不可考。唯一可以肯定的是,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。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。北魏统一北方后,迁都洛阳,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。另置渑池郡,其他各郡无变化。但新设了很多县。隋朝统一天下,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,以东都洛阳为中心。辖今偃师、孟津、巩义、登封、伊川、嵩县、宜阳、新安、渑池、陕县等地。汝州、汝阳该属襄城郡,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。唐朝区划变化很大。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,仍以洛阳为中心。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,加入了今禹州市、新密市、洛宁县、济源市、温县、孟州市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,增设陕州、孟州(唐朝中后期设置),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。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,辖今日巩义、登封、渑池、偃师、孟津、伊川、新安、宜阳、洛宁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,辖今日巩义、登封、渑池、偃师、孟津、新安、宜阳大部、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,从此以后,“河南”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。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,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。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,收纳了灵宝、陕县、洛宁。其他方向不变。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,又增加了卢氏、栾川、嵩县、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,包括今天的陕县、灵宝、卢氏,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。民国元年(壬子,公元1912年),民国建立,废河南府,设河洛道,道尹公置驻洛阳,辖洛阳、偃师等十九县。民国十二年(癸亥,公元1923年),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,洛阳成为河南省会。民国二十一年(壬申,公元1932),日寇进攻上海,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,并一度迁洛办公。民国二十八年(己卯,公元1939年)秋,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,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。民国三十七年(戊子,公元1948年),洛阳解放,析洛阳县城区置市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。1949年12月,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。1954年,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。1955年,洛阳县撤销,一部分并入洛阳市,其余部分划入偃师、孟津等县。1956年,建成洛阳市老城区、西工区和郊区,次年成立瀍河区。1982年,经国务院批准,新成立吉利区。1983年新安、孟津、偃师改隶洛阳市,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。1986年,洛阳地区撤销,洛宁、宜阳、嵩县、栾川、汝阳、伊川改属洛阳市。1993年,偃师县改为偃师市。2000年6月,经国务院批准,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。洛阳附近的各县中,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、孟津、巩义、登封。其中偃师、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,从未改变。其次是巩义,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,也有三千多年。再次是登封,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,有一千七百多年。而其他的各县(市)如新安、宜阳、伊川、渑池、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,而栾川、卢氏、陕县、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。另外,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,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。洛阳现辖偃师市、孟津、新安、洛宁、宜阳、伊川、嵩县、栾川、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、西工、老城、廛河、洛龙区、吉利、高新七个城市区。

儋州:古称“儋耳”。秦朝时期为象郡之外徼,又为离耳国。汉朝元封元年(辛未,公元前110年),汉武帝在海南岛置珠崖、儋耳两郡,儋耳郡领二县:至来、九龙。汉始元五年(己亥,公元前82年)省儋耳并入珠崖郡,后并罢珠崖。汉永平十八年(乙亥,公元75年)儋耳降附,以潼伊为太守。三国时期吴赤乌五年(壬戌,公元242年)讨平儋耳珠崖,以珠崖郡于徐闻。南齐时期属越州。南朝梁大同中期(公元539~541年)置崖州于废儋耳之地,即今儋州。南朝陈时崖州仍梁制。隋朝大业三年(丁卯,公元607年)改崖州为珠崖郡,又折崖之西南地,置临振郡。唐武德五年(壬午,公元622年)改郡为州,将“儋耳郡”改为“儋州”。唐乾元元年(戊戌,公元758年)复为儋州。五代南汉时期儋州仍沿袭唐制,废富罗县。宋朝熙宁六年(癸丑,公元1073年)降为昌化军。宋端平二年(戊戌,公元1235年)改为南宁军。元朝时期为南宁军,隶属于琼州。明朝洪武元年(戊申,公元1368年)为南宁军,仍属广西,不久废军号,复为儋州,仍领三县,但属于广东。明洪武三年(庚戌,公元1370年)以属琼州府,明洪武十九年(丙寅,公元1386年)以感恩改属崖州。清朝初期琼府管三州、十县,三州就是儋州、崖州、万州。民国时期均设州为县,又称儋县。1950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,至1992年儋县建制一直没有改变。1993年3月,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儋县,设立儋州市(县级市)。儋州自建制以来,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。

洛阳堂:以望立堂。

儋州堂:以望立堂,亦称儋耳堂、珠崖堂。

一、bào

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台湾,山西之运城、临汾、长治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山西人口姓氏大全》收载。《姓氏考略》亦载,其注引《风俗通》云:“八元叔豹之后。”相传帝喾高辛氏时(或云“帝喾”,即“帝舜”)有才子八人,即伯奋、仲堪、叔献、季仲、伯虎、仲熊、叔豹、季狸,“天下之民谓之八元”。所谓“八元”,实为由两个不同氏族发展而成的八个部落,当是以部落为姓氏。三国时魏有豹皮公。

二、

豹姓分布:山东五莲、台湾南投、河南巩县、郑州等地均有此姓。

豹姓起源:相传为古帝辛高氏时八才子之一叔豹之后,见《风俗通》。

豹姓名人:

豹皮公,三国时魏骑将。

郡望:高阳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bào

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台湾,山西之运城、临汾、长治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山西人口姓氏大全》收载。《姓氏考略》亦载,其注引《风俗通》云:“八元叔豹之后。”相传帝喾高辛氏时(或云“帝喾”,即“帝舜”)有才子八人,即伯奋、仲堪、叔献、季仲、伯虎、仲熊、叔豹、季狸,“天下之民谓之八元”。所谓“八元”,实为由两个不同氏族发展而成的八个部落,当是以部落为姓氏。三国时魏有豹皮公。

二、

豹姓分布:山东五莲、台湾南投、河南巩县、郑州等地均有此姓。

豹姓起源:相传为古帝辛高氏时八才子之一叔豹之后,见《风俗通》。

豹姓名人:

豹皮公,三国时魏骑将。

郡望:高阳。

堂号

洛阳堂:以望立堂。

儋州堂:以望立堂,亦称儋耳堂、珠崖堂。

一、bào

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台湾,山西之运城、临汾、长治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山西人口姓氏大全》收载。《姓氏考略》亦载,其注引《风俗通》云:“八元叔豹之后。”相传帝喾高辛氏时(或云“帝喾”,即“帝舜”)有才子八人,即伯奋、仲堪、叔献、季仲、伯虎、仲熊、叔豹、季狸,“天下之民谓之八元”。所谓“八元”,实为由两个不同氏族发展而成的八个部落,当是以部落为姓氏。三国时魏有豹皮公。

二、

豹姓分布:山东五莲、台湾南投、河南巩县、郑州等地均有此姓。

豹姓起源:相传为古帝辛高氏时八才子之一叔豹之后,见《风俗通》。

豹姓名人:

豹皮公,三国时魏骑将。

郡望:高阳。

back_img
功能直达
分享
反馈
热门应用
学习教育
好工具推荐